任务剖析

任务剖析

任务引入中的案例讲述的是陕西省潼关县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发展综合素质教育。当文化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研学旅行应运而生。请结合以上案例分析潼关县利用了哪些因素发展研学旅行?并说明研学旅行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的?

一、了解国外研学旅行发展历程

研学旅行,在国外又称为修学旅游、教育旅游。国外的研学旅行实践较早,在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的“大旅行(Grand Tour)”运动是教育旅行的前身,不少国家开始崇尚“漫游式修学旅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营地教育,日本于1946年发展修学旅行,1960年修学旅行已成为日本中小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国外研学旅行,例如欧洲大陆游学和日本修学旅行,都是将研学旅行强制性作为教学要求,让学生直接体验社会,学习自然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日本有近4000家各种类型的自然学校,提供给孩子甚至成年人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场所,而已有30多年经验的日本自然学校也成为中国自然学校参考借鉴的主要对象。美国有大约1.2万个营地,其中有7000个住宿营地,5000个非住宿营地。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积累了有益经验。现在进入信息高度发达、教育方式不断革新的现代社会,研学旅行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教育方式。

(一)欧洲大陆游学

大陆游学是指近代早期英国人到欧洲大陆游历学习,它一般被说成是英国贵族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历史现象发轫于16世纪后半期,在18世纪最为鼎盛。作为欧洲知识分子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教育旅行、游学的传统源远流长。卢梭在《爱弥儿》中多次引用蒙田的论著为游历进行价值论证。培根明确地提出:“对青年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大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也特别谈到,旅行应该“成为绅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外国语言”“学会知人”[10]

大陆游学是近代英国贵族史和教育史的重要内容,既反映了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各方面的深层次变革,也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了多重影响。大陆游学在英国人的记忆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Grand tour”在英文中是一个专门的词条,具有非常确切的含义,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把它解释为旧时英国富家子弟教育中到欧洲大陆观光的大旅行,为学业的必经阶段。实际上,英国上层子弟前往欧洲并非进入大学或学校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而是在游历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加知识。

大陆游学给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加强了英国与大陆的文化联系,推动文化和学术的发展。

(2)改变了英国贵族乃至英国的形象,使他们由佩剑而喜文墨,由野蛮而文明。

(3)加强了与大陆的政治经济联系,为英国在欧洲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总之,大陆游学,加快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使英国摆脱封闭,进一步融入欧洲;走出愚昧,进一步文明化,为其崛起于西方,成长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打下了基础[11]

(二)日本修学旅行

20世纪60年代以来,修学旅行开始在日本盛行,修学旅行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均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出动并伴有住宿的以参观、学习和研修为目的的旅行。作为日本学校特别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修学旅行承担着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即通过在与平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让学生拓宽视野,亲近大自然与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集体生活行为习惯以及公共道德能力。

1 日本修学旅行目的

培养小学生的公共精神。日本强调从小学阶段加强公民教育,小学修学旅行是对校内公民教育的补充,使小学生切实地理解社会,培养积极的公民素质。日本修学旅行通过体验性学习增加小学生的社会文化经验,使其能够综合地理解传统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促进认知理解与生活实践两方面整合及协调发展,培养其关心社会、关心文化、关心生活、关心他人、关心世界的品德,为公民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促进小学生认识生活。日本小学修学旅行可以弥补学校课堂教学短板,引导小学生走出校园,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感悟社会,促进课堂书本知识和真实社会生活经验深度融合。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头,教育须面向生活,生活本身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最广阔的教育场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奠基期、关键期,日本小学通过修学旅行组织学生进入自然及社会中开阔视野、增闻强识,促进学生热爱自然、了解历史传统文化、热爱社会生活[12]

2 日本修学旅行特点

日本学校修学旅行重点落在“修学”,突出修身养性、学以致用,强调教育性、集体性和体验性三个要素,旅行只是形式和手段。通过修学旅行,学生获得直观而丰富的体验,将所闻所见及时记录到随身携带的小册子中,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问题,遇到不明白的事物、现象也能随时得到老师的解答。整个修学过程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化理解,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真实情景中,甚至还能通过亲身实践的修学旅行生发出新的疑问、新的构想、新的思考、新的学习,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充分体现了教育性。日本政府规定学校在组织开展修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必须集体行动,包括集体乘坐交通工具、集体食宿、集体观光游览甚至在修学旅行结束后还要集体反思总结。学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彼此交流、相互照顾,形成集体意识、规范意识、交往意识并提升沟通能力,整个过程彰显集体性。此外,深入且深刻的体验是提升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活跃思考的重要路径[13]

(三)21世纪国外研学旅行的发展

21世纪以来,除了英国、日本,很多国家和地区也都意识到了研学旅行的重要作用,采取各种方式试图让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进入大自然,通过研学旅行来让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

在韩国,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研学旅行,其中较有特色的形式是毕业旅行。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目,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只有参加并修够相应学分,才可以毕业。研学旅行的范围也不囿于本国内,如2014年,韩国大学生“东北亚大长征”活动就选择高句丽的开国王城——位于我国辽宁省的五女山山城,以及高句丽时代遗址——我国吉林省集安市等地进行考察。

美国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参加假期活动主要还是凭借兴趣爱好,所以研学旅行和夏令营、冬令营一样,为满足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假期活动。美国霍奇基斯高中甚至曾组织10—12年级的学生开展为期3周的南极探险之旅,学生在考察南极半岛和周边岛屿,观察鲸鱼、磷虾群,拍摄帝王企鹅、海豹、冰山的同时,在随行的南极科考专家的指导下,学习生态学和当地历史。此外,不少美国高中生会在假期里参加国内名校游,了解高校特色,为将来升学选择做准备。

二、熟悉我国研学旅行发展历程

(一)古代中国研学旅行的发展(公元前770年—1840年)

中国古代研学旅行被称为“游学”,游学是最为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尽管游学一词较早见于《史记·春申君列传》,但学者对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把游学定义为一种文化人通过异地旅行获得知识、通过遍游各地亲自进行文化体验、远游异地拜师求学,以及文人之间为扩大学术视野进行学术交流的活动。简单说来,游学就是通过异地求知的文化活动。

1 游学起源期——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极其分散,诸子百家,学术争鸣,形成一幅文化繁荣的景象。有才能、有抱负的学士通过周游列国,游说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并通过与他人辩论来得到各国诸侯的赏识,达到“布衣取卿相”的目的,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孔子,他率领众弟子离开鲁国,游历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楚七个国家,四处游说讲学,一方面向各国频繁地游说和展示自己的治国理念、政治主张,另一方面率众弟子游学、读书和悟道,体验山水,感悟人生,进行了连续十四年的列国游学生涯,史称“孔子周游列国”。

该时期之所以兴起游学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私学的兴起。当时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造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烈,也导致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私学由此兴起。二是养士之风的盛行。诸侯争霸,各国诸侯开始招贤纳士,引进人才,扩张自己的势力,于是尊士、养士、争士成为各诸侯国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三是稷下学宫的辉煌。由于稷下学宫实行的是学无常师的灵活教学制度,为四方有志游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备受游士们的青睐,吸引了士人来此地游学。概言之,春秋战国时期游学的基本特点包括:大多数学士的游学目的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游学者们大多数是社会下层的人民,出身寒门,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需要通过游学得到各诸侯的赏识,从而改变自己贫苦的家室;游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高了游学的受教范围和文化广度。

2 游学的发展期——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游学也在这变化过程中逐步发展着。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物质繁荣与精神文明。隋唐时期在政治上实现国家大一统,政治局面相对稳定;在经济上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呈现繁荣景象;在思想文化上佛、道、儒三教合一,全面繁荣。

二是民间私学的兴盛。隋唐时期的私学很受重视,政府不仅提倡私学,还鼓励民间人士自己筹办并加以勉励,私学的形式和内容变得多样化。

三是科举制的兴起。隋唐时期确立了以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为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在上述背景下,游学备受学者们的青睐,由此产生了求学之游、求仕之游、体验之游三种游学类型。

这一时期的游学特点包括:

游学目的的复杂化。一是功利性。从春秋到隋唐,游学的目的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求学者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结交更多的知名学士,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二是隐居性。这一时期,许多士大夫在晚期看淡了官场的名利,他们不谈国事、不言民生,隐居乡村,游历于田园山水之间。他们的游学目的不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追求自然田园风光,探索生命的真谛,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游学内容的丰富化。隋唐儒学、佛学、道学多种思想竞相发展,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喜好不远万里求学于多种思想兼容的私学。

游学主体的多元化。游学主体的年龄不再局限于青年、中年,童子也可以进行游学,进入老少皆游的时期。此外,相关文人和儒士的参与也使游学的主体变得多元化。

3 游学的兴盛期——元代时期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一方面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制,断绝了元朝儒士通过科举做官的路径,此外,元朝统治者想大力开拓疆域使各个民族之间相互融合,这就促使了许多文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文人游历四方学习汉学;另一方面民间开办的书院、义塾等也公开接受远道而来的游者学习,并且一些隐居的儒士也接纳游学者作为自己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元朝社会的繁荣安定、开放的教育政策以及南北统一局面等客观条件都促使了游学在元代兴盛起来。

元代时期的游学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儒学之游,元代继承和传播了北宋形成的新儒学思想,形成了各级儒学,不仅教学规模宏大,而且教学设备和水平都很完善;二是从师之游,许多游者为了学习广阔的知识,跋山涉水拜访名师,并成为其门下的一员,与其他弟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来增长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三是书院、义塾之游,书院在元朝得到进一步发展,书院数量和教学规模都明显扩大,使得元代的书院、义塾之游也极其盛行。

元代少数民族众多,学官之选混乱,教学发展极其不平衡,各地方的教学水平差异甚大。游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各方有志游士自由选择学习的场所和资源,对元代的教育进一步补充,提高了元代教育的整体水平。

元代游学在形式上新增了书院、义塾之游,更多学士有了选择游学的机会,游学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元代少数民族志士到各地游学,促使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游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民族文化性。

(二)近代中国研学旅行的发展(1840年—1949年)

1 陶行知与新安旅行团

新安小学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一所实验性学校,成立于1929年6月6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1933年10月,时任校长的汪达之将七名学生组成新安儿童旅行团,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用卖报纸的办法自筹经费到上海参观访问。这次旅行共54天,效果很好,为后来建立新安旅行团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伟大号召下,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正在兴起。汪达之提出:以新安小学14名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到全国各地修学旅行,宣传孙中山思想,唤醒民众,共赴国难,抗日救亡。就在这年10月份,他们一面宣传抗日救亡,一面学习,从华东到华北,又到西北,辗转到达华中的武汉,1938年11月来到桂林,此时新旅达到极盛时期,此后又几经波折,不断发展壮大,新旅的光辉业绩,在中国少年儿童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对今天的青少年们而言,以新旅为典范,发扬新旅的光荣传统,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新旅教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社会为学校,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学与做密切结合,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如今研学旅行团的雏形[14]

2 海外修学旅游期

在近代中国人较多使用“海外修学旅游”一词,即“留学”。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逐步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对此,清王朝被迫做出对外开放政策,海外修学旅游政策的出台使得一大波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开始放眼世界,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寻求救国之道。

近代的留学热潮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赴美留学、赴日留学、庚款留学、赴法留学。

一是赴美留学。由于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需要大批的外交、工业技术人才,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容闳便向朝廷上奏关于派遣中国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的事情,于是1872年8月容闳率领中国30名幼童乘船赴美学习,近代首批中国学生留学之旅由此开始。

二是赴日留学。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以后,大力鼓励青年学子以及知识分子出国留学寻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道路。一股赴日留学的热潮便由此涌现,其中李大钊等人为典型代表。

三是庚款留学。中国“庚子赔款”后,美、英、法等国出于长远考虑,为了扩大其在华的影响,相继与中国签立协定,要求中国输送相应留学生。这一时期的留学形势形成了新的多元化局面,造就了一大批出色的科学家,这些人成为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四是赴法留学。这一留学热潮主要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并且是一种全新的留学模式。巴黎华法教育会与广安勤工俭学会的大力倡导,以及五四运动爆发后的各种新思潮涌入,促使赴法勤工俭学成为新的留学潮流。留学生在法国各地的学校和大工厂中边工作边学习,研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

海外修学旅游期的特点为:

(1)出台了相关留学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国家的重视度也逐渐提高;

(2)引进了西方各种先进思潮,诸如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等;

(3)出国留学的经费来源有官费和自费两种形式;

(4)留学的学习内容多样化。一方面可以学习欧洲的经济建设、人文思想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军事技术、制造业等专业;

(5)从出游的范围来看,已从国内扩展到国外;

(6)出国留学的时间偏长,一般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在异国进行学习深造;

(7)广大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思想与文化,贯穿“探求真理、学习科学、爱国救亡、振兴中华”主线,寻求一条救国之道。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研学旅行的发展(1949年至今)

1 发展停滞期(1949年—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提出向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口号,1951年我国向苏联派出375名留学生,后因中苏关系恶化,留学教育停滞不前。从1972年年始,我国先后向英、法、意等32个国家派遣了大约1548名留学人员,留学教育表现出复苏和发展之势。

2 发展起步期(1978年—2013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在教育领域,单一的知识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人民更多地追求体验式、开放式的教育,这时出现修学旅游的教育形式,以弥补传统知识性教育的不足。通过修学旅游,学生们不仅能获得愉悦的旅游体验,还能学到许多课堂外的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我国修学旅游起步较晚,1989年推出的山东曲阜孔子家乡修学旅游,每期十余人到几十人不等,修学期限在3天至15天,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孔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中国历史书法、民俗、中医、烹饪等。2001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方略,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修学旅游出现了新景象,由传统的观光型向学习型、知识型、文化型的转变。修学旅游是以一个专题为目标,或考察某地风俗文化,或了解一门学科,或学习一门语言,或参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旅游行为,它有助于旅游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等。

这一时期修学旅游的特点主要为:

(1)以“学”为主,要求参与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学到更系统以及更易于接收的知识,并且要有所收获,有所体验,从而增加自己的阅历达到精神境界上的修养,这与传统纯属游玩的旅游是有极大的区别的;

(2)教育行业与旅行社首次紧密结合,把学习活动与旅游产品开发相联系的一种新型旅游行为;

(3)突出综合性,主要是以某个专题为主,例如人文旅游类以及自然资源旅游类等,突出知识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3 黄金发展期(2013年至今)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想法。2014年7月,教育部开始进行研学旅行试点的实施,公布了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与目的地,为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做好典范。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将研学旅行纳入国家教育政策,进一步推动国内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热潮。我国研学旅行最新发展历程如图1-4所示。

图1-4 我国研学旅行最新发展历程

2013年后,安徽省、河北省、西安市、武汉市等地的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上海科技馆,占地6.8万平方米,是上海市政府为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养建设的重大社会教育机构。上海科技馆长期以来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展示科技,开展研学旅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例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强的历史教育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试点和探索,逐步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内在规律、运作机制、教育功能,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后续研学旅行在全国的展开提供示范,打下基础[15]

当代研学旅行的特点主要有:

(1)以青少年学生为中心。研学旅行的主体对象是青少年,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内容、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安排,让学生能从研学旅行中更容易获取相关知识与能力;

(2)以学校为主要单位。学校通过组织旅行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以及情感体验,与学生自主旅行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3)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为动力。首先是国家政策在宏观层面的支持,其次是各行业企业的中观支持,最后是家长微观层面的支持,这三个方面的支持有效地确保研学旅行全面开展;

(4)有着明确的主题和学习目的。利用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科学技术等不同的资源来开展不同的研学专题,让学生从中获取不同的知识;

(5)有着明确的时间限定。为了更加明确研学旅行的内涵以及学生出行的安全,《意见》中明确规定了研学旅行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15天;

(6)具有探究性与开放性。从确定主题到实施方案到评估结果,学生全程自主参与进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关探究,与他人合作,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与传统的直接告诉学生结果的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16]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这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历史;无论是民族风情,还是现代文明,都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内容。诸多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为研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