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一 大熊猫粪便分析

课程一 大熊猫粪便分析

任务名称:大熊猫粪便分析

·你将带领学生(即研学目标):

1.通过对大熊猫粪便的分析实验,掌握一种常见野外科考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大熊猫粪便形态构造的数据采集,熟练掌握常见物理量测量方法,提高用数学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记录粪便触感、气味等特征,培养学生全方位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安全隐患点:

重点:掌握常见野外科考方法。

难点:通过粪便分析数据,推测大熊猫的食性。

安全隐患点:防止误食大熊猫粪便、防止解剖针刺伤。

·适宜季节:全年

·活动时长:30—90分钟

·授课对象:4—9年级学生

·扩展对象:高中学生、亲子家庭

·授课师生比:1︰1︰15(主讲人数:助教人数:学习者人数范围)

·授课地点: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教具自检清单(见附表A-1):

附表A-1 教具自检清单表

·活动流程提要(关键点、流程):

1.情景导入(所需教具:口罩、学生研学手册、观察记录表)

第一步,去大熊猫圈舍观察熊猫粪便形态,了解自然状态下粪便分布特点;

第二步,分小组讨论后,学生代表分享观察收获。

2.确认主题

掌握常见野外科考方法,熟练掌握常见物理量测量方法。

3.制定方案

本课程主要分为动手测量与推测两部分,以3—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采用日常生活常用工具,通过讲授法、演示法、体验法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附表A-2所示为方案表。

附表A-2 方案表

第一步,对研学旅行导师分工,主讲老师负责教学任务分配和把控现场教学,助教配合主讲老师维持秩序和安全,分配教具以及辅助教学;

第二步,将学生按照3—6人为一组分配,每组分别选出记录员、观察员、测量员;

第三步,研学旅行导师科普大熊猫相关知识;

第四步,体验粪便分析等饲养员日常工作

第五步,对粪便进行测量分析;

第六步,分组展示科学实验成果。

4.体验探究(所需教具:皮尺、天平/电子秤、解剖针、手套、口罩、观察记录表、学生研学手册)

5.展示交流(所需教具:学生手册、PPT/展示板、宣讲评价表)

经小组讨论选拔,每组派代表分享粪便推测结果,从近期食物、身体状况、行为模式等方面,分析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再根据原因去找饲养员验证,分析差异原因,体验科学实证方法。

6.反思评价(所需教具:学生手册、展示板、评价表(附表A-3))

附表A-3 评价表

续表

7.拓展延伸

(1)了解大熊猫保护区山民的日常生活,再次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

(2)了解其他珍稀动物保护现状,收集资料并思考哪些措施可以帮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知识链接:

二年级科学(上):《爱护动物》《动物的家》

三年级科学(上):《动物的食物》《动物的身体与运动》

四年级科学(上):《考察动物和植物》

五年级科学(下):《动物的生长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动物与环境》《濒危的动植物》

七年级生物(上):《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七年级生物(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八年级生物(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