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剖析

任务剖析

该任务涉及的知识点有:研学旅行的含义、研学旅行课程的含义。

一、了解研学旅行课程的含义

2017年,教育部联合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将研学旅行课程正式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使研学旅行具备了课程的基本属性,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等,将研学旅行课程定义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研学旅行课程是遵循学生自然成长需要而实施的校外教学活动,它基于学生天性和个性发展特点,通过构建丰富的课外教育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往、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实践育人、活动育人,这一课程的设置和有效实施,对于推进中小学校在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

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特点,这是研学旅行课程的首要特征;

另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旅行体验活动,是通过体验来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育人方式,没有旅行体验就不能称之为研学旅行课程。

二、掌握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

研学旅行课程属于自然教育的性质。卢梭认为,“归于自然的教育”是服从自然法则,顺应学习者的天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4]。研学旅行课程是学校以旅行活动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依托广泛的社会资源平台,通过设计各种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感知、体验中认识自然、社会、历史、文化里所蕴含的真、善、美,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和互动的基本原则、人文精神和科学方法。研学旅行课程内涵丰富,一方面具有课程的性质,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等;另一方面,又具有旅行活动的性质,即具有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性质。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特点

1 计划性与教育性

研学旅行课程不是泛泛的游学,而是纳入教育部门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作为培养人才的手段,研学旅行最重要的价值是育人价值。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坚持贯彻立德树人原则,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如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旅游基地等,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走近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壮美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研学旅行课程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类、竞赛类、研讨类、运动类等,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从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优势,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激发潜能,增加自信。导师给予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包容,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2 实践性与体验性

实践性是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特点。研学旅行导师设计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习,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在尝试中探寻知识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力及不怕失败、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

研学旅行课程还具有体验性的特征。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沉浸式学习,参加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包括职业体验、环境体验、文化体验、生活体验等,将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3 真实性与开放性

研学旅行课程具有真实性,教师不再创设情境,而是带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已有经验以及现场所学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实现合作共赢。学生在考察自然时没有严格的学习计划,所获取的多为美好自然中变幻的影像和宁静的心灵体验[5]。学生通过咨询工作人员、观察历史遗迹等多种方式去解决困惑,充分释放好奇心和观察力,提高交流、观察等多方面的能力。

研学旅行课程打破了学校课堂一言堂的课程格局。研学的情境是开放的,现实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面向真实的世界,与开放的社会互动。

4 社会性与综合性

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这与我们平时在家庭中的教育活动、教室中的教育活动、校园内的教育活动是不一样的,学生必须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体验、去活动、去研究、去感悟。

同时,研学旅行课程也是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以跨自然与社会学科两大学科领域的地理学科为纽带,整合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思考、认知、解决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考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自我的关系。

5 生活性与趣味性

研学旅行课程的生活性指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集体住宿、集体活动、集体交往等,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研学旅行课程既是体验教育方式、社会教育方式,也是生活教育方式。

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常住地,通过旅行经历、异地景观和研学实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6 公益性与普惠性

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活动,因此,研学旅行课程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应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优惠政策,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中。

社会各界应提供多种支持帮助学校顺利开展研学旅行课程。一般而言,学校除了收取必要的餐饮费、住宿费以外不得向学生家长收取费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给予费用减免或部分减免;学校应积极与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负责人和其他机构沟通,让其提供必要支持,要确保研学旅行的质量,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让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开心。

三、认识研学旅行课程的地位及意义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地位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想法。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开展研学旅行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近年来,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文件,明确要求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范畴。2016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的通知》,确定了10个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以及研学旅行的基本原则、实施时间等。2016年底,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保监会(现银保监会)、共青团中央、中国铁路总公司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上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开始实施《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并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201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对于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性质、功能有明确的示范意义。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意义

研学旅行课程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各个学段课程方案中的必修课程。研学旅行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相互补充,是中小学课程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应用,也是对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检验和各学科领域学习成果的拓展与加深。研学旅行课程有助于全面培育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健康生活方式、责任担当意识、实践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的发展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因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感性认识,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基础,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更容易收获幸福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智慧、能力服务他人,造福社会,从中体悟到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真切认识生命的本质不仅仅属于个人,还应属于国家、属于人民,应为国家、民族的进步事业努力奋斗。研学旅行课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优势和潜能,学会接纳自我、认同自我。

2 有爱助国于主培义养意学识生沟通、交往合作、互助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意识

研学旅行课程通过设计一系列团队活动的项目,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角色体验,认识个人、社会及他人之间关系及交往的规则,体会到个人力量的有限性和集体力量的无限性,掌握沟通、交往合作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理解沟通、交往合作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养成会合作、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在合作中干事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获得知识主要依靠两种途径:一种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称为间接经验;另一种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称为直接经验。两种途径获得的知识对人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接经验具有更全面、具体和丰富的特点,它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人生经验,砥砺学生品行,使学生真切体验和理解生命之真、善、美,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及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