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剖析
为了掌握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原则,要充分认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意义,结合实际,梳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从而掌握其基本要求。
一、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发展需要强化课程的开发
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不能囿于文本材料,必须借助丰富资源,开发出符合学生探究认知的综合性、多样性课程。研学旅行过程的开放性、动态性及其发展需要课程资源的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强调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强调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体验,提倡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这就使得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在时间上、空间上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必须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开发内容丰富、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课程资源。
(二)研学旅行目标达成需要依托课程的开发
研学旅行活动强调以学生感兴趣的体验性知识学习为对象,通过体验性学习,丰富学生的体验活动。体验存在于活动实践之中,包括生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产体验、文化体验等,这也就决定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提升研学旅行导师的课程意识需要借助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意识是研学旅行导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对提升研学旅行导师的课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开发的过程有利于确立研学旅行导师的课程观,有利于确立导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研学旅行导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需要、兴趣爱好,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同时,研学旅行导师不能代替学生活动,而是为学生提供建议,解决疑难。因此,研学旅行导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1]。
二、厘清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现实问题
当前,研学旅行处于不断探索和推进阶段,中小学校和各级研学服务机构试图通过课程化的方式,促进研学旅行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课程主体的缺位、课程专业能力的缺失、价值内涵的模糊等,使得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仍然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实施主体不清,课程责任不明
在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少学校忽视对研学旅行组织的管理主导作用和对课程开发实施主体地位的认可,没有真正将研学旅行课程当作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研学旅行活动的深入推进,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开发系列实践活动课程,旅游景区开发具体的旅行线路体验课程,研学服务机构开发不同学段和不同课时的主题研学旅行课程,各类型课程的品牌竞争效应不断增强。但是,一些学校却出现了“全权交办”和“全程委托”的现象,甚至有放任自流的心态,淡化了学校选择、组合、再开发、再优化的课程主体责任意识;有的学校,一味规避安全责任,图省心省力,退而求其次,削弱了课程的主体地位,导致课程开发实施的主体责任不明,缺乏对校情、学情的针对性分析,影响了研学的实际效果。
(二)开发零散随意,缺少专业理性
部分研学旅行组织者在课程开发及实施中忽略了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缺乏足够的专业理性,有时心血来潮,灵机一动,随意而为,缺乏计划,有时出现从众心理,“人家去哪,咱去哪,别人咋走,咱咋走;想到了,做一做,想不到,就放下”。譬如有的组织者直接将景区讲解词当课程内容;有的将短期、零散的活动当课程;有的先确定线路,后预设目标;还有的忽视课程资源,不进行课程评价。这些做法,本末倒置,程序混乱,导致研学旅行课程出现了形式化、肤浅化、零碎化的倾向。
(三)价值内涵不足,形式内容脱节
有的研学旅行课程未经学校课程团队的审议沟通,课程设计者忽视安全风险评估等关键环节,未从学生成长需求、家长社会意愿角度考虑,学校擅用研学旅行课程选择的公权力,增加了研学旅行活动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因素;有的学校“线路意识”大于“课程意识”,重视研学旅行线路的选择,忽视课程的价值,淡化课程的设计,直接导致研学实践教育主题不够清晰,课程目标不够聚焦,课程设计缺乏深度和广度,曲解实践活动的内涵;有的研学旅行课程“形式意识”大于“育人意识”,重视行走的表面形式,重视宣传的短期效应,缺乏课程的育人内涵。课程实施中,有的研学旅行课程缺乏现场教学的互动分享和经验生成,缺乏场域的体验和感悟,缺乏深入的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升华,忽视对学生团队精神、规则意识、探究习惯的培养,出现“功利化倾向”。
(四)课程内容单一,相对固化狭隘
一些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长期局限于区域内某个综合基地和服务单位提供的固定研学旅行线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低、中、高学段学生的课程设置基本雷同,课程内容相对单一,课程实施形式固化。课程观念狭隘,缺乏亲近自然、走向企业、融入社会的开放性课程,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学科课程缺乏有效衔接,研学的视野不够开阔,课程的内容有待丰富[2]。
三、掌握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一般原则
由于研学旅行活动具有开放的教育目标、综合性强的活动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实施方式,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并得到多方面的教育经验,这决定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不能简单地照搬目标模式,而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求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的思路和办法。
(一)自主性原则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导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评价者,为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展活动。
在主题开发和活动内容的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新时代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接受知识、了解社会的途径很多,他们又有着不同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策划选题时,可由学生自发提出有价值、有创意的研究课题。导师还可以通过观察、调查问卷、热点讨论等多种形式走进学生,敏锐地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导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从特定的角度切入,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目标和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
(二)实践性原则
研学旅行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就是学生要参与社会实践,它的课程价值就在于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研学旅行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让学生走出教育与生活的割裂和与课程对立的状态,切实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知识经验。
(三)整合性原则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部分将“整合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基本原则。遵循整合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活动主题不能太单一、狭小,应尽量避免学科化,以保证活动主题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容量。当然,简单的主题也可以进行多方位的内容挖掘,从不同角度切入,凸显主题的多面性、复杂性。第二,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保持较大的开放度与时代性,突破单一的学科视界,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融合科学、历史、艺术、文化多个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第三,加强活动内容与当代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实际的联系,促进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实现知识、社会、学生的融合。
(四)生成性原则
研学旅行活动着重于学生在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之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由于教育情境复杂多变,学生在活动过程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很难预测学生的发展变化,而预设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够准确无误地达成。因此,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明确具体,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转换或聚合,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有利于教育性经验生成的情境创设上,放在相关活动的呈现及操作方式的提示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五)开放性原则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构建开放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征、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导师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应该有开放的思路,坚持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摆正和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地位与关系,导师的角色从单一的信息传递者,改变为“学习伙伴”“合作者”“问题咨询者”“辅导者”等角色。教师要学会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之中,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以凸显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性,使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六)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该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体现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顺序,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为一个层次清楚、排列有序的系统。循序渐进原则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持续发展。
四、明确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一)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课程目标是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偏离了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会表现出盲目性、随意性和零散性的特征。因此,依据课程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是十分重要的。面对同样的课程目标,有时可能会有许多资源可以利用,这时就需要进行筛选,以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增强内容的典型性。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成本低、可能对学生终身发展起具有重要作用的课程资源。另外,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一种课程资源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时也需要依据目标进行选择。
(二)把握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和功能,因此在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时,还存在着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即需要考虑从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中选择什么样的对象、提取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呈现方式等问题。一般而言,针对不同的目标,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若要从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中提取尽可能多的同类事物,那么提取的内容要有较大范围的覆盖面。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了解更多的内容;同时,借助适当的呈现方式(如对比呈现、实地观察与录像呈现相结合等)或教师必要的提示,学生能够发现同类事物中的一般规律,理解和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若要从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中挖掘与某一内容相关的更深刻的内涵,那么对有关资源的开发就应该从纵深方向发展,透过表层内容去揭示更深刻的内涵,实现由表及里的迁移,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会。例如,通过“文化古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领略文化古迹风貌的同时,了解其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文化渊源等丰富内容,从而使学生受到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多方面的教育。
(三)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在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注意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当我们从本地课程资源中开发出更多的可利用的教育因素时,既要注意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组织研学实践活动时,要让学生走入现实的社会生活,亲自去感受和体验本土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学会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并逐渐学会从不同文化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