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剖析
该任务涉及的知识点有: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范围。
一、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内涵
(一)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含义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相应的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为学生所提供的学习经验(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总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含义:
(1)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内容必须为实现课程目标而服务,不同的课程目标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
(2)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应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方面的内容。它指向的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6大核心素养,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促进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范围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范围是指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3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和6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13]。已有学者研究证实,将该核心素养融入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具有天然的可能性[14]。因此,我们可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范围理解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所构成的区域。
1 有助于奠定文化基础的内容
主要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 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容
主要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核心素养。学会学习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健康生活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3 有助于增强社会参与的内容
主要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责任担当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实践创新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二、了解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类型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2018年11月印发的《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的规定,可以按照资源类型把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分为自然景观类、科技知识类、历史文化类、体验考察类、励志拓展类。
(一)自然景观类
自然景观类是指依据地质地貌景观(主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岸、溶洞、瀑布、冰川等)、自然现象(海浪潮汐、日食月食、天际星空、日出日落、冰雪雨雾、花开叶落等)、自然资源(森林、草原、沙漠、海洋、土地、矿产等)、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类博物馆等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二)科技知识类
科技知识类是依托各种类型的科技博览会、科技馆、科技主题展览、大学校园、动物园、植物园、科研场所、自然保护区等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三)历史文化类
历史文化类是指依托历史文化遗迹、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博物馆、民族风情、美术馆、演艺影视城等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四)体验考察类
体验考察类是指依托各种现代农业基地、生态农庄、健康馆、工业生产制作基地、传统艺术创作及工艺制作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基地和营地、野外科学考察区、各类主题公园等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五)励志拓展类
励志拓展类是依托红色革命遗迹、红色教育基地、大型现代建筑工程、工业园区、国防教育基地、素质拓展基地、军营等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三、掌握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法
(一)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
研学旅行课程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为实现校内和校外生活的统整、跨学科知识的统整,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选择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时的首要原则。研学旅行是一项户外集体活动,其管理与组织存在一定难度,选择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首先要排除那些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内容,确保学生安全。在选择耗费体力的课程内容时,还必须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状况是否足以承受,是否适合开展。
2 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符合并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体现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价值和理念。研学旅行活动在安排内容时一定要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青山”即指课程目标。按照这一原则,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目标意识。教师要以目标为出发点,始终在目标的指引下去构建课程内容。在选择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时,首先要思考的是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取向和内涵是否一致。
第二,正确理解目标与内容的关系。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个目标可以通过多项内容来完成,同一个内容也可以指向多个不同的目标。比如,在“关注万古长江生态”研学旅行活动中,“参观江豚喂食和宣教馆标本”这一内容对应“了解江豚生活习性、体态特征及其生活现状,增强维护生态责任意识”的课程目标,而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研学旅行活动中,“游览黄山”这一内容,却对应了三条课程目标。
第三,考虑目标达成的“关键经验”。有些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不是通过特定的课程内容就能够实现的。比如促进学生体魄强健,是无法通过某一个内容来实现的,而是需要让学生多次参加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适宜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是为学生选择的,必定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宜的课程内容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能够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了解学生是遵循适宜性原则的关键。
一方面,课程内容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一般特点。研学旅行课程需要在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至二年级、高中一至二年级三个学段七个年级实施,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以游览、观光、体验为主,以满足这一年龄段学生好玩、喜动的天性;初中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可适当增加理解性内容,如增加竞赛、参与、探索性内容等,以满足这一阶段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高中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要以知识的拓展、理论的应用、综合性体验、研究性学习为主,以观光、考察、游历等活动为辅。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虽然学生基本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一般发展规律,但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经验和发展水平上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精心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
4 地域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应突出地方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特色,增加学生对地方风土人情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承担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特定区域内的学生选择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活动范围。比如,小学阶段可以以乡土乡情为主要课程内容、初中阶段可以以县情市情为主要课程内容、高中阶段可以以省情国情为主要课程内容。
自然风貌是展现地方个性的基础,包括自然形成的地形地势、山川名胜、水系等,例如“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自然风貌也包括人为营造的各种自然生态环境,例如以水为中心进行规划建设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苏州古城,这些资源都是一个地方的独特自然景观。
历史文化是地区风貌的根本所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故事,有物态的,如故居、遗迹等,也有非物态的,如历史事件、民俗、传说等,这些都是延续和展现地方风貌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地方特色产业是基于地方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历史背景或生产者供需等因素发展起来的,刻画了一个地区经济与人文社会的变迁,从而得以将城市的某种精神延续下去。例如,湖北大冶铁矿产业历史悠久,拥有1700多年的开采历史,并建有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充分展示了该地历史悠久的矿冶文明。
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应该得到传承和延续的宝贵遗产,都是优质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虽然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地域性原则,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资源的情况适当涵盖异地资源。
5 教育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并非普通的旅游,而是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活动,在选择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时,必须按照教育性原则综合考虑旅行文化资源,精选出适宜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还应加强活动与学术性知识的融合,提高学习的效率,特别是要解决因学科教学带来的知识割裂问题,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要连通校内的课程教学内容,使校内与校外的课程资源有机对接,共同构建起一个互相补充、内外交融的学校课程体系。
6 多样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的一大特征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让学生能够从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感受这个地大物博、包罗万象的世界。这是联系学校与生活实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使得学生既不脱离生活实践,又能学到丰富多样的课外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在选择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时应广泛考虑自然景观、经济发展、科技建设、传统文化、生态环保、社会建设等方面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各项社会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
7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如果课程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那么学生会处于一种“情绪唤醒状态”,兴致勃勃地去观察、探索、发现,并为之不断付出努力;反之,若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则表现为无精打采、无所事事、注意力不集中。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关注兴趣性原则,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挖掘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遵循趣味性原则就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特别是对于实践拓展类的研学旅行来说,应善于将物质条件作为必要的辅助手段。例如在××水电厂工业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参观大坝、发电设备和室内模拟发电实验室,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将大大增强研学旅行的趣味性和活动效果。
(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组织
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是从旅游文化、社会生活、学科课程等资源中挑选出来的,不同于学科知识有明确的学科逻辑和体系。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别,并没有统一的、普适的内容组织模式,比较常见的组织方式有以下两种。
1 以关键问题为中心
以关键问题为中心组织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是指围绕一个关键问题来编排研学旅行主题,各个内容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按照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A省H市的“森林课堂”,包括探访“南淝河、巢湖研学记”“走进家门口的著名学府”“新能源汽车就在我们身边”“餐厨垃圾巧变身”等10个研学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围绕环保这一主题来设计的,让学生在不同地点的研学旅行中解决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学习一些环保的知识和方法,并养成环保意识。这种组织形式的研学旅行课程虽然不像学科课程那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但也是由某种“核心价值”串联起来的,在每个主题背后存在着同一方面的知识,并且是紧密联系的。以关键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就要找准这个知识的结合点,围绕这个结合点将内容整合起来。
2 以学习经验为中心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还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来进行组织,其中各个主题内容之间可能并没有什么联系或共性,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某一初中学段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含“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家乡生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保护”“社区(村镇)安全问题及防范”“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等11个主题,这11个主题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基于中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甚至是对自身的兴趣与发展需求而组合起来的。这种组织形式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中心,一般按照学龄或者年级来划分内容,抓住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