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人心之思归
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全诗如下:
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
落落君怀抱,山川自屈蟠。经营初有适,挥洒不应难。江市人家少,烟村古木攒。知君有幽意,细细为君看。
咫尺殊非少,阴晴自不齐。径蟠趋后崦,水会赴前溪。自说非人意,曾经入马蹄。他年宦游处,应指剑山西。[32]
此《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其一,首联有“堂上”,前已辨析,不再赘言。首联“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言宋迪任职西部后,忆起在南国潇湘时的景况,乃在堂上的屏障(屏风)上画出此《潇湘晚景图》。“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描绘所画云山明秀,野水涵空,广远清彻,画面天空水景突出。“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言宋迪熟谙潇湘风土,画艺高超,任由心驰而写。“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言恰有我这个思归客,来观赏此意蕴幽渺的佳作。
此“衡阳客”有些费解,因为苏轼一生足迹并未到过衡阳[33]。但衡阳有回雁峰,传闻雁南飞不过此,春来即北归,很早衡阳雁就成了思归的符号,如南朝梁刘孝绰《赋得始归雁诗》“洞庭春水绿,衡阳旅雁归”[34];隋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35];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归。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36];杜甫《归雁二首》“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37];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38]。而且,苏轼嘉祐六年辛丑(1061)十一月写有《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39]以鸿雁自比。苏轼被贬黄州,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五月,寓居定慧院,亦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40]也是以孤鸿自比。所以,苏轼此诗之“衡阳客”,应当也是以鸿雁自比,即“思归客”之意。
此《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其二,首联“落落君怀抱,山川自屈蟠”,言宋迪品格怀抱卓尔不群,其笔下的山川自有龙蟠之势。“经营初有适,挥洒不应难”,言宋迪在绘画之前,已经恰适地布局经营好了位置,所以纵笔挥洒一点也不困难。“江市人家少,烟村古木攒”,言所画江上的草市烟村人家稀少,古木攒簇。“知君有幽意,细细为君看”,言自己细细品味宋迪的画意。
此《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其三,首联“咫尺殊非少,阴晴自不齐”,言由于宋迪经营位置得当,画艺高超,咫尺之幅用来已是绰绰有余,真可谓咫尺而有千里之势,因为广远,所以自有阴晴的天气变化。“径蟠趋后崦,水会赴前溪”,言山径蟠曲延伸向远景之山,水流通会汇聚于前景之溪,道出了宋迪画面生动变化,而又妙合自然,可谓深通画理者。“自说非人意,曾经入马蹄”,记宋迪自言所画都是他自己亲身所到者,不期然而然,自自然然,就这么画出来了。“他年宦游处,应指剑山西”,其中之“应指”,宋《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明《东坡七集》等本作“应话”[41],不可解,不取。其中的“剑山”,即大剑山和小剑山,两剑山之间的中断处,就是著名的剑门关,为西蜀之门户,苏轼的家乡眉山则在剑山更西南处。此联有些谐谑,说如果宋迪他年若再宦游,就应该去到剑山之西的眉山,把我老家的好山水画出来,那就可以慰解我的乡愁了。
综上可以说,苏轼对于宋迪《潇湘晚景图》画旨的一种体会就是晚景中的归思,这也在惠洪的两组潇湘八景诗的每一首中反复体现着。惠洪第一组之《烟寺晚钟》末句还专门写到了“归僧自入烟萝去”,不愧禅门本色。但需要指明的是,惠洪这两组八景诗的抒情主人公,似乎都并不着意于禅,倒更像是一个文人的心态,这倒是与惠洪一生所处的矛盾相应[42]。惠洪两组潇湘八景诗如下:
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43]
平沙落雁
湖容秋色磨青铜,夕阳沙白光濛濛。翩翻欲下更呕轧,十十五五依芦丛。
西兴未归愁欲老,日暮无云天似扫。一声风笛忽惊飞,羲之书空作行草。
远浦归帆
东风忽作羊角转,坐看波面纤罗卷。日脚明边白岛横,江势吞空客帆远。
倚栏心绪风丝乱,苍茫初见疑凫雁。渐觉危樯隐映来,此时增损凭诗眼。
山市睛岚
宿雨初收山气重,炊烟日影林光动。蚕市渐休人已稀,市桥官柳金丝弄。
隔溪谁家花满畦,滑唇黄鸟春风啼。酒旗漠漠望可见,知在柘冈村路西。
江天暮雪
泼墨云浓归鸟灭,魂清忽作江天雪。一川秀发浩零乱,万树无声寒妥帖。
孤舟卧听打窗扉,起看宵晴月正晖。忽惊尽卷青山去,更觉重携春色归。
洞庭秋月
橘香浦浦青黄出,维舟日暮柴荆侧。涌波好月如佳人,矜夸似弄婵娟色。
夜深河汉正无云,风高掠水白纷纷。五更何处吹画角,披衣起看低金盆。
潇湘夜雨
岳麓轩窗方在目,云生忽收图画轴。软风为作白头波,倒帆断岸渔村宿。
灯火荻丛营夜炊,波心应作出鱼儿。绝怜清境平生事,蓬漏孤吟晓不知。
烟寺晚钟
十年车马黄尘路,岁晚客心纷万绪。猛省一声何处钟,寺在烟村最深处。
隔溪修竹露人家,扁舟欲唤无人渡。紫藤瘦倚背西风,归僧自入烟萝去。
渔村落照
碧苇萧萧风淅沥,村巷沙光泼残日。隔篱炊黍香浮浮,对门登网银戢戢。
刺舟渐近桃花店,破鼻香来觉醇酽。举篮就侬博一醉,卧看江山红绿眩。
潇湘八景[44]
山市晴岚
朝(余)霞散绮仗天容,无际山岚分外浓。风土萧条人迹静,林蹊花木自鲜秾。
洞庭秋色
秋霁湖平彻底清,沧浪隐映曜光轮。寒光炯炯为谁好,倚岸凭栏兴最清。
江天暮雪
长空暝色黯阴云,六出飘花堕水滨。万境沉沉天籁息,溪翁忍冻独垂纶。
潇湘夜雨
岳麓甍檐苍莽中,萧萧江雨打船蓬。一声长笛人何去,蒻苙蓑衣宿苇丛。
渔村落照
目断青帘在水湄,临风漠漠映斜晖。渔郎笑傲芦花里,乘兴回家何处归。
远浦归帆
水国烟光映夕晖,谁家仿佛片帆归。翩翩鸥鹭西风急,凝盼沧洲眼力微。
烟寺晚钟
轻烟罩暮上黄昏,殷殷疏钟度远村。略彴横溪人迹静,幡竿缥缈插山根。
平沙落雁
寂寞蒹葭乱晚风,江波敛滟浸秋空。横斜倦翼归何处,一点渔灯杳霭中。
这种满溢于江山暮色中的思归之情,早在《诗经》中已有朴素而动人的吟唱:“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4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表述则更为细致醉人: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46]
这也许是孔子怃然之所由:“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47]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48],天下谁人不思归?况复有游子之肠断、思妇之愁倚:“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49]又复有黄冠衲子求道归真之艰难,如女仙上元夫人《留别》:“萧郎不顾凤楼人,云涩回车泪脸新。愁想蓬瀛归去路,难窥旧苑碧桃春。”[50]唐末灵云志勤禅师:“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51]因此,芸芸众生,无论黄冠缁衣,无论海内外,都能接受潇湘八景图式,也是自然而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