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存在着专业的河工及引导船

一、河上存在着专业的河工及引导船

纵观《清明上河图》,可见河流的描绘占整个画卷的占例较大,河上的约28艘船,更是画家所着力表现的对象。今人陈守成《宋朝汴河船——〈清明上河图〉船舶解构》是研究这些船舶的专著,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很有贡献。陈先生将这些船分为三类:漕船,客船,货船。虽然笔者对陈先生关于这类“货船”的一些描述,是很赞同的[1],但笔者还是认为陈先生所指的“货船”其实应该是此水域具有引导作用的引导船,理由有五。

第一,这些船虽然形制不同,但都在船的前后两端加建“大橹”,船舵被拆除。

图中这样的船共有三条,自卷右起,前两条分别被树和桥遮挡,不能看分明,但情况应该类似。第一艘被树遮挡,但依然可以看到它的简陋,只有很短的一段船篷;第二条被虹桥遮挡,有船篷,船头有船锚;第三条,陈守成先生说,“这艘在航行的货船,一眼看去就知道是由漕船改造的”。

两头加建“大橹”,则不用调头就可以继续航行,在顺水时摇橹即可控制平衡与方向,在逆水(上水)时,更是非常有利。

船舵被拆除,则说明此船靠大橹就行,拆除只是为了更轻便。船舵是用来操纵和控制航向的重要构件,一般位于船尾。特别在顺水飘流时,船舵的平衡作用尤其不可缺少。而据图中两处拉纤的状况看,图中行驶的船均为逆水行舟。显然,相比其他船只,只有这三条船是最适合在这个水域航行的。

第二,这些船载重未见,摇橹者却不少,动力较大。

第一条船尾有8人摇橹,船头被树所遮,只露2人,透过树梢露出的船的中间部分表明此船并无什么载重;第二艘被虹桥遮得只露出船头与船尾的大橹,船头有6人,第三艘船首有6人,船尾亦有摇橹者6人。特别是第一艘,看得见的并无什么载重,不应该有那么多的摇橹者。

第三,这些船摘掉了人字桅杆,却带着极长的缆绳。

据没有被遮挡的第三条船,此类船摘掉了人字桅杆,却带着极长的缆绳。人字桅杆具有揽风作用,如果真是长途载货载客的船,桅杆自是不能少,图中那些停泊着的船就都是有桅杆的。这样的船摘去桅杆,正说明它不须远行,去掉只是为了减轻重量,这样没有什么载重,不远行的船,但却要这样减载重,只是为了更轻便。而既无船舵,也无桅杆,这三条船似乎也只能在这个水域运行了。

图中被拉纤的船,一为客船,一为漕船,都是用桅杆系拉纤的缆绳,而此类船,既已把桅杆卸掉了,是很不方便被拉纤了,然而它却带着那么长的缆绳,则反过来说明它可以有拉纤的作业。

第四,这些船总是出现于需要帮助的船周围。

图8.1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被拉纤的大客船与第一艘引导船(河工船)(图中加红圈者为船舵)

图8.2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虹桥下遇麻烦的大客船与第二艘引导船(大客船船蓬顶上的第4个人正用在长篙撑住桥拱。引导船船头的河工正在下锚停船)

图8.3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被拉纤的漕船与第三艘引导船

第一艘这样的船,后面跟着一艘正被拉纤的客船。(图8.1)第二艘这样的船,被虹桥遮得只露出船头与船尾,后面正跟着那艘正欲驶出虹桥底却出了乱子的客船。(图8.2)第三艘这样的船,却是在一艘正被拉纤拖往河流远处的漕船之斜后方,船尾的河工正奋力摇橹,似乎正在积极帮助那艘漕船。(图8.3)而细观两船之间,正有大的浪花涌向大漕船,难道它是通过己船激起向上的水流来推动那艘漕船吗?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知道,同向并行的两船之间的水流速度会变大,对船身产生的压强会变小,而两条船外侧的水流速度则相对较慢,水流对船身的压强较大,两船在外侧水压大于两船之间水压的情况下,会迅速靠近并会发生碰撞形成事故。但如此图中两船的状况,小的河工船仅一半与大漕船相并,而且在它的船尾有6人摇大橹,动力较大,方向控制好,正好能对正在艰难逆行的大漕船有推动作用,而不致撞向它。

第五,这些船中的那条被虹桥遮得只露出头与尾的船正在下锚停船。

虹桥下正是交通交冲处,不能随便停泊,可以确定那些人不是在准备起锚航行。但在这个交通交冲处,那条船为什么却要下锚停船呢?原因正是它所引导的那艘大客船出麻烦了,它也不得不下锚停下来。

综上,笔者认为这三条船正是这一水域的专业引导船,而船上的摇橹者,与岸上的拉纤者,包括虹桥上下的那些抛绳者,应该都属于同一团队,也就是同为河工,所以,这种引导船,也可以称作河工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