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假面黑符应是我国戏曲人物脸谱的早期形式

(五)人物假面黑符应是我国戏曲人物脸谱的早期形式

此《大傩图》人物,除7号、4号假面上似无黑点,10号人物为女性眉额点梅妆外,其他人物假面上均有黑色的圆点、蝌蚪点、水滴点、两瓣点、璜形点等,似与水有关,亦似提示假面之五官。特别是点在假面眉头的黑点,鼻上的水滴、蝌蚪点,贯通双脸颊的水滴点,仍在后世的戏曲表演脸谱中存在。如清升平署戏装扮像谱[39]、陕西社火脸谱[40],都有类似的水滴点、蝌蚪点等(图3.14、3.15、3.16)。因之,此图人物假面上的黑色圆点、蝌蚪点等,可能就是我国戏曲人物脸谱的早期形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图所绘为仲春民间兼有驱傩、祈雨、娱乐功能的社火表演,更名为《社火图》较准确,不更名问题也不大。此社火队伍有“溪蛮”色彩,带有唐宋以来南方民族融合的痕迹。他们且行且吹打,蝴蝶冠者为领队,队形呈反“S”或“龙抬头”,总属太极图式,具有深刻的寓意。此图断代为宋可疑,所绘似应为明人的生活场景,绘手亦当为明人。假面上的黑符今仍在社火及戏曲脸谱中存在,可能就是我国戏曲人物脸谱的早期形式。

图3.14 [清]佚名 升平署脸谱17 月雅书画中国网站图片

图3.15 田荣军收集之整脸谱

图3.16 田荣军收集之河沟寨社火脸谱

【注释】

[1][清]张照等编:《石渠宝笈》卷四十贮:“宋人大傩图一轴(上等宇一),素绢本著色画轴,高二尺八分,广一尺八寸二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5册,第52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常任侠:《中国的傩舞与日本的能乐》:“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代的逐傩图,也是一群乡人在追逐旱魃,可见当时傩舞的情形。”(《常任侠文集》第三册,第15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吴津津《宋人〈大傩图〉主题与假面涂面之辨》(《西北美术》2015年第3期)同意此说。

[3]孟凡玉(《南宋〈大傩图〉名实新辨》,《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1期)、孔含鑫(《论阴阳文化视域中的“大傩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维持旧传,同意是大傩。孙景琛(《〈大傩图〉名实辨》,《文物》1982年第3期;《宋代大傩图考》,《舞蹈论丛》1982年第2期)、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第二编之《无名氏〈大傩图〉》,第170—174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孔晨(《宋人“大傩图”所行之事并非大傩》,麻国钧等主编: 《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第1—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杨伯达(《关于宋人〈大傩图〉的正名问题》,杨伯达《杨伯达论艺术文物》, 第38—45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认为不是大傩,而是迎春舞队(或社火)。麻国钧(《〈大傩图〉综合论说》,《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2期)认为是“南方以祈晴为主要意图的迎春舞队表演”。

[4]以执帚者为1号人物乃是学者们的一般认识。孙景琛(《宋代大傩图考》,《舞蹈论丛》1982年第2期)认为是“龙摆尾”队形,麻国钧(《〈大傩图〉综合论说》,《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2期)认为是“太极路线图”。

[5]这个问题实际已经解决,根据吴津津的仔细观察,就是假面。相关的论点有:孙景琛《宋代大傩图考》认为人物不戴面具;麻国钧《〈大傩图〉综合论说》认为是涂面;吴津津《宋人〈大傩图〉主题与假面涂面之辨》(《西北美术》2015年第3期)认为是假面。

[6]姜伯勤:《敦煌悉磨遮为苏摩遮乐舞考》曰:“在传世宋代绘画中,有一副佚名所绘著名作品,一般拟题为《大傩图》,其中之舞者戴粟特式胡王冠,其中一件胡王冠,颇似近年中亚撒马尔汗地区壁画所见。这幅名作实际上表现了当时‘泼胡王乞寒戏’中‘琉璃宝眼紫髯须’的遗痕。由于苏摩遮胡戏的职能是‘攘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与唐代大傩能相混,加上晚唐时如罗隐在《市傩》一文中报导了‘都会恶少年,则以是时鸟兽其形容,皮革其面目,丐乞于市肆间’,从而造成市傩之戏与苏摩遮戏的内容的溶混。上述传世宋代图画中,舞者化装为胡王,又戴粟特王冠,此画最下一行右第四人头戴一兽头但面部露出。从上二行右第一人头顶畚箕,手执扫帚,可证为除夕《傩戏图》,一种可能是在宋代的都市傩戏中,积淀与古代化装为方相氏的傩戏大相径庭的来自苏摩遮舞的胡王戏弄的内容。”(《敦煌研究》1996年第3期)

[7]根据姜伯勤原文及麻国钧所引,其“戴粟特式胡王冠”者,即此图中戴蝴蝶冠者。

[8]贾玺增:《中国古代立春与元夕节象生头饰(中)——闹蛾》,《紫禁城》2010年第8期。

[9]《周礼郑氏注附札记》卷七,夏官司马第四,方相氏,第184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10][晋]司马彪:《续汉书志》之《礼仪志》,收【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第3127—3128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11]《周礼郑氏注附札记》卷六,春官宗伯下,女巫, 第170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12][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卷十六,求雨第七十四,下册第54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3][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卷十六,求雨第七十四,下册第554页。

[14][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卷十六,求雨第七十四,下册第543页。

[15][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卷十六,止雨第七十五,下册第556页。

[16][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全宋诗》第四一册,卷二二六四,第25968—259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三,社夥,第5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8]按:广德军,属江南东路,治建康府,今在南京。

[19][宋]黄震:《申诸司乞禁社会状》所附《提举司签厅书》,[宋]黄震撰:《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古今纪要》第五十二册,分类卷七十四,申明五,广德十八,中华再造善本(据元后至元三年刻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引文中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20]按:孙景琛等认作梅花,有误。

[2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兰草,第904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版。

[22][宋]陈澔注:《礼记集说》卷三,月令第六,第85页, 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宋元人注《四书五经》本。

[23]吴津津文依孙景琛人物编号,分别作5号与2号人物。

[24]3号人物帽右侧插戴兰草(佩兰)类枝叶。5号人物帽右侧绘兰草(佩兰)类纹样,帽前额正中有马兰花纹样,头巾垂脚边有马兰花连续纹样。7号人物右侧腰挂汗巾有马兰团花连续纹样。9号人物青绿半臂肩背有马兰花枝叶满地纹样,袍服前补子下有黑地马兰花枝叶满地纹样。11号人物袍服前补子上有马兰花枝叶满地纹样。2号人物帽右侧插戴无名花草,因为他与3号人物属击鼓组合,很可能也是兰草(佩兰)类的枝叶。

[25][宋]朱熹:《诗经集传》卷三,第38页,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宋元人注《四书五经》。

[26]《周礼郑氏注附札记》卷六,春官宗伯下,女巫, 第170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27][南朝宋]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选》卷四十六,第645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28]郭霭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卷十三,奇病论篇第四十七,第426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版。

[29][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撰,戴铭、黄梓健等点校:《神农本草》卷一,上经,第37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

[30][晋]郭璞:《山海经传》大荒南经第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据北京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原大影印。

[31][战国]屈原:《招魂》,崔富章等注:《诗骚合璧》,第46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2][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四册,卷一百十七,第1184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33][唐]张继:《枫桥夜泊》,《全唐诗》第八册,卷二百四十二,第2721页。

[34][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全宋诗》第四一册,卷二二六四,第25968—25969页。

[35]按:此图为赵秀琴设计的罗义群《苗族文化与屈赋》封面所用苗族图案。

[36]参见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燕宝整理:《苗族古歌》之《枫木生人·妹榜妹留》,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年版。

[37]石莉芸、李云兵:《苗族》,第17页,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38]徐静主编:《中国服饰史》第十三章,明代服饰,第119页,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9]参见王文章主编:《清升平署戏装扮像谱》,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40]参见田荣军:《陕西社火脸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