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铺兵之久候:太平之世的一个表征

四、递铺兵之久候:太平之世的一个表征

《清明上河图》鼓楼门前平桥桥头左首,有一处敞着大门的官所,门上有乳钉为饰,门上方偏右还用线绳交叉固定着一张告示,官所院内有一匹马歇在地上,门外左右分别有四五个人在等候着什么,已有6人因久等而困睡,姿态各异,院墙上整齐地倚靠着6只长矛(门左第二只长矛被树遮住了大部分),4只缠着红绳,2只挂着红缨。门前树下还有一把折叠着的落地大伞(图9.9)。笔者赞同此是递铺[25]

图9.9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递铺

根据相关邮政史研究,宋代有一套较为健全的递铺组织,递铺分为步递、马递、急递三种,且有一个与前代绝不相同的特点,即“以军卒代民役”[26],这种制度始建于宋太祖登大位之次年即建隆二年(961)。《宋会要》:“宋太祖建隆二年五月十七日诏诸道州府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先是天下邮传率役平民,至是帝知其弊,始尽易之。三年正月二十三日,诏郡县起令不得差道路居人充递军脚力。”[27]《燕翼诒谋录》卷一:“建隆二年五月诏诸道州府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其后置驿卒,优其廪给,遂为定制。”[28]《永乐大典》:“宋朝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每铺设铺长一名,铺兵要路十名,僻路或五名,或四名。(出《职掌》)”[29]而且,还有专门的监管制度,如《宋会要》记:“(天禧)三年五月,屯田员外郎上官佖言:‘诸处巡辖马递铺使臣,多权差勾当职外公事,望自今免废本职。’从之。”[30]至于这些铺兵所属的军种,淮建利据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的相关记载,已有“宋代铺兵属于厢军是毋庸置疑的”[31]的断言,笔者认为可从。

细观图中所画,院中有马,等候的9人打着裹腿,着装基本一致,身旁有作为武器的长矛,都与当时军事化的邮驿制度相应,并且据其人数,可判定此递铺属于位处要路的急递铺。又据沈括《梦溪笔谈》所记:“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曰马递,曰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炫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32]9位铺兵中尽管有6人姿态困倦,但不能说他们没有坚持职守,问题应主要出在官方没有什么需要急递的事。久候无差遣,疲态自是难免。而若熟悉中国文化的语境,便可意会此疲态不过是为了表现天下太平、无为而治而已。因为无为而治向来就是中国人夸太平的经典话头,既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也为孔子所推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33]诸如羲皇上世、击壤而歌、垂拱而天下治等等典故,皆是其诗意的表达,实为古中国人理想化的一种政治生态。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验证这个提法,笔者专门查阅了《宋史·乐志》所载的宋朝历代祀享太庙的乐章。不期独于祀享“宣和主人”徽宗的乐章中,赫然见到“垂衣拱手,遵制扬功”[34]、“尧聪舜孝,文恬武忻”[35]、“礼明乐备,文恬武嬉”[36]、“礼隆乐备,时维纯熙”[37]、“明明徽祖,抚世升平”[38]之类。虽为谀辞,所言却也不虚,有北宋亡时之幽兰居士孟元老“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39]语为证,亦有南宋亡时之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40]词为证。盖自宋建极历百余年之修养,至徽宗时期,已臻甚盛,最称奢糜,哪怕徽宗再为不济,亦不失为垂拱而治之太平天子。画者取递铺兵之久候入画,正是着眼于天下太平之故。可惜嗣后即盛极而衰,令人不胜痛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