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饧在售:时在清明的又一个标识
《清明上河图》画有一种小贩在出售的“扇形体”,孔宪易先生认其为“西瓜”[9],予嵩先生认其为“麻饼之类的块状切割物”[10],王开儒先生认其为“枣锢”[11]。
前辈所言乃指图中三处摊贩所售之物,其中二处在孙羊店店门前右手(图9.4),一处在虹桥之上(图9.5)。三者情形如下:
图9.4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孙羊店门右首的两个卖稠饧摊位
孙羊店前右手第一处摊贩,是坐地摊。一把大伞下,一块长方形大板架两个条凳搭成的一张低矮桌子上,靠前放有一大一小两个黑色的圆板,圆板上散放着小碎块,靠后堆放着五六块白色的扇形体与较大的碎块;桌前是一个方形木桶,桶里插满了棍子似的东西,木桶底板四角用砖头垫着;桌旁小靠椅上的小贩正扭脸对着大街,观看街上一队坐轿乘马带仆夫的阔家出游。
孙羊店前第二处摊贩,是担式摊。他的桌子要比邻摊小得多,桌上只有一个大的黑圆板,圆板上放的物品则和邻摊一样,散放着小碎块,堆放着较大的扇形体与较大的碎块。这个小贩正在做生意,身体半俯,目光专注,右手持一小棍似的物件,左手指一小块,顾客是一年轻的爸爸,也正右手指那个小块,左手还牵着一年幼的小儿。
虹桥上的摊位,也是坐地摊。一根长棍支起的四方大棕盖下,小贩坐式与孙羊店门前的坐地小贩一样。一张低矮的桌子上放了两个白圆板,一个偏黑的同样大小的圆盘。两个白圆板上散放着少量的小碎块,黑圆盘上放着几个较大的碎块。圆板圆盘后,堆放着大约3块较大的白色扇形体与一大块白色的长方体。桌子靠虹桥这一侧,还有一块布搭成布挡,以免桥栏边的行人碰着。
图9.5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虹桥上的卖稠饧摊
另外,笔者认为还有两个挑担小贩与这三个小贩同行:一个正走在孙羊店对面的大街上,也即“久住王员外家”、“李家输卖”的门前,所挑担子与孙羊店门前那个担式摊的完全一样(图9.6);一个正停在刘家上色沉檀香料店门前,正躲让两辆飞奔的四匹骡子拉的大车,所挑的两个箩篓上似各铺有一个平盘,一个满堆着4大块扇形体,一个仅有1大块扇形体及一些碎块(图9.7)。
图9.6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李家输卖门前的担挑卖稠饧贩
图9.7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刘家香铺门前的卖稠饧贩
他们所售的东西果真是西瓜吗?且不谈李志学《〈清明上河图〉里有西瓜吗?》提出的当时没有西瓜的农史依据,根据现在的高清图,已可以确定不是西瓜[12]。因为第一,按照画家的设色习惯,那些“西瓜”瓤得染上红色或黄色才行,但仔细观察,并没有什么颜料的敷染;第二,画中那些扇形体、长方体与小碎块显然有同质的关系,西瓜则不可能这样作乱碎块卖;第三,孙羊店店门前担式摊的小贩手里拿的操作工具是一根短棍,卖西瓜则需专用的西瓜刀。同理麻饼、枣锢饼也不能以乱碎块卖,切割同样也得用刀,不能用短棍,所以麻饼、枣锢饼之类也不能成立。
笔者认为,这五个小贩所卖是麦芽糖。麦芽糖,古称饧、胶饴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稠饧”,笔者老家鄂豫皖一带称作“打糖”,有的地方称“灶糖”。
“稠饧”见于《东京梦华录·清明节》:“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奶酪、乳饼之类。”[13]而既是稠饧、麦糕、奶酪、乳饼并举,缘何笔者认为只是“稠饧”呢?因为麦糕、奶酪、乳饼与西瓜、麻饼一样,同样不能以乱碎块卖,切割也得用刀。且据宋高承《事物纪原》“麦糕”条:“《邺中记》云:并州之俗,冬至一百五日为介子推冷食,作干粥食之,故谓之寒食。干粥,即今之麦糕是也。世俗每至清明,以麦成秫,以杏酪煮为姜粥,俟其凝冷,裁作薄叶,沃以饧若蜜而食之,谓之麦糕,此即其起也。《玉烛宝典》曰:今人研杏仁为酪,以煮麦粥,以饧沃之,即此也。”[14]所言也与图中情形完全不同。而传统卖麦芽糖的情形则与图中一致,正以卖大小不均的乱碎块为常。
麦芽糖属于饴糖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旧时儿童的最爱。据笔者幼年的生活记忆,麦芽糖的成品一般是一个圆圆的脸盆大的厚饼,乳白色或微黄,往往上面还撒着防粘的米粉,质硬而脆,稍稍受热就有黏性,用不得刀切。游走于街巷的挑担小贩,有一个扁铁条,宽约二寸、厚约一分、长不足一尺,还是有点重的。小贩以扁铁随买随打,麦芽糖大厚饼,在击打之下,或成扇形体,或成方体,或成不规则的碎块。观卷中小贩售卖情形正是如此。麦芽糖还可以加工成长长的条形麻糖棍之类,所以,孙羊店前坐地摊的方木桶里满装的一大把长棍,可能也是一种长条形的麦芽糖,小贩用砖头垫起来,也是考虑到它怕潮怕脏吧。
以上,还是从形态上指认是稠饧,现存宋人诗词中还有很多饧为春季,特别是寒食、清明的标识的描写,正可与《清明上河图》多处卖饧的场景相印证。
如宋宋祁《寒食假中作》:“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15]欧阳修《出省有日书事》:“谁向儿童报归日,为翁寒食少留饧。”[16]宋高宗《诗二首》其二:“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17]王十朋《次韵潘先生寒食有感》其一:“花媚韶光柳弄烟,箫声处处卖饧天。”[18]李洪《清明自释》:“强课新诗作寒食,不堪重忆故园饧。”[19]洪咨夔《次韵游龙门十绝》其七:“稻花秋晚蟹洗手,荠菜春初饧胶牙。”[20]舒岳祥《再和前韵答达善季辩》其二:“旧时都下逢除夕,果食花饧祭灶神。”[21]张炎《鹧鸪天》:“修禊近,卖饧时。”[22]
那么,为什么饧能成为春季,特别是寒食、清明的标识性食品呢?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饧遇热易饧掉(变软),更主要还是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节,官方是要禁火的,禁火就得吃预制的糕饼点心之类,而饧本身即是美食,作为古代的糖,也是糕饼点心的重要调味品。如宋金盈之《醉翁谈录》所记:“寒食节,冬至后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又云一百三日为炊熟,以为后三日禁火为烹炮燂汤之具。庆历中,京师人家庖厨灭火三日。是节合都士庶之家多蓄食品,故京师谚语有‘寒食十八顿’之说。又谚云:‘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月。’”[23]又云:“清明节在寒食后,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24]所以,饧自然就成了这个时段的一个标识了。《清明上河图》五处画此稠饧在售,想来画者也是为了突出全卷时在清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