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骷髅隐喻之道释渊源

二、幻灭:骷髅隐喻之道释渊源

这种谐谑式的隐喻是有着深厚的道释思想渊源的。《庄子·至乐》所记骷髅之事,虽寓言生死之齐,实则为最早的乐死观念之表现: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14]

在这个充满喜感的寓言里,表现的是乐死而厌生。此后此故事一直是文人创作的一个题材,并发展成庄子叹骷髅的戏剧,如元钟嗣成《录鬼簿》即著录元李寿卿有《鼓盆歌庄子叹骷髅》杂剧。[15]

至于佛教则讲缘起,最终归结为空,为寂灭,为涅槃,所谓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6]所以,骷髅往往也是诸菩萨的最胜装饰。如文殊、普贤、观音、大黑天等均有头戴骷髅之相。并且,佛教中还有一个专门的修行方式曰“白骨观”,《楞严经》卷五:

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17]

又如苏轼《枯骨观颂》曰:“李伯时为柳仲远画枯骨观,苏子瞻颂之。这个在这里,那个那里去。终待乞伊来,大家做一处。”[18]苏轼又有《骷髅赞》曰:“黄沙枯骷髅,本是桃李面。而今不忍看,当时恨不见。业风相鼓转,巧色美倩盼。无饰无眼禅,看便成一片。”[19]

宋释大观亦有《归根图》诗咏此骷髅相,其序曰:“览镜见骷髅,余名之曰归根图,儆世也。吾祖曰‘落叶归根’,老聃曰‘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即其作以观其复也。”其诗曰:“春风影里鉴韶颜,便作归根一等看。笑杀攓蓬遥指处,一堆荒草夕阳寒。”[20]

因此,在这样的氛围里,骷髅既不可怖,又应和了当时饱受乱离之苦的人们的幻灭之感。如前所引吴来庭《李嵩骷髅图跋》 “能发本来面目”之赞语,亦道出此意,所谓本来面目者,空也,幻也,死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