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安顿于自然

(三)期安顿于自然

幽赞于神明、得到根本之道的表现就是安顿于自然、归依于自然,也就是天人之合一。这是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孔子曰:“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61]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62]陶渊明《形影神诗三首·神释》:“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63]苏轼“江市人家少,烟村古木攒”之句,惠洪“猛省一声何处钟,寺在烟村最深处”之句,透露的即是远离朝市、与自然相依相谐的“幽意”,正与陶渊明《归园田居诗》所描写相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64]也与王维《淇上即事田园》同调:“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65]

而惠洪的两组《潇湘八景图》诗中写得最温馨的是《山市晴岚》、《渔村落照》,描写的也正是远离尘浊、生机勃勃、光明安静、充满喜乐的人间——山市与渔村,如第二组之《渔村落照》尾联:“渔郎笑傲芦花里,乘兴回家何处归。”直接用了个“笑”字,颇与东坡第三诗尾联与宋迪开的玩笑相应。东坡的玩笑谐谑前已说过,此不再啰嗦。这不是偶然的,原因不仅在于他们安顿于自然的期望一致,还在于惠洪对苏轼的着意学习,如宋释祖琇为惠洪作传,就专门指出其“造端用意,大抵规模东坡,而借润山谷”。[66]

而从以上对于潇湘八景图本旨的考述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潇湘八景图式形成的明确过程,这就是从宋迪的创设,到苏轼的品咏发露,再到惠洪的“无声句”与“有声画”之璧联,这真是最有天才创意的人之间的灵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