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芽上市:时在清明的一个标识
《清明上河图》中最气派的大店孙羊店门前,有两组小贩正积极兜售篮中成捆束的赤色植物:一组的顾客是一妇女和她抱孩子的保姆;一组的顾客是三个青年人与一小童(图9.1)。鼓楼外,平桥头,柳树下,一把落地大伞下,也有一个小贩用同款式的篮子在出售同样的东西,那小贩正手抓一束,俯身向一位中年胡子大叔积极游说(图9.2)。张安治先生认为是“卖花柳的担子”[1],王开儒先生认为是在卖杏花枝[2],笔者则以为所卖是嫩香椿。理由如下:
首先,《清明上河图》中的柳树枝条嫩绿,槐榆之类枝条尚作蟹爪鹿角之寒树状,正为初春之景[3],而当此初春之际,正是香椿芽上市的好时节,过此则叶老不中吃了。
椿树很早就进入了先民的生活,庄子《逍遥游》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4]之言,《唐本草》“椿木叶”条已记有椿木叶、根、皮的药用[5],唐孟诜《食疗本草》亦记有椿木枝叶与皮的药性[6]。唐释慧琳撰《一切经音义》,释《遍照如来念诵法》有“椿菜”条:“椿菜,黜伦反,木名也。”[7]
图9.1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孙羊店门前的两个卖香椿摊
图9.2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第三处卖香椿摊
其二,图中所绘篮中植物的捆装方式,是捆菜的方式,实在不适合娇嫩的杏花或柳枝,但对作为时鲜菜的香椿倒是正常的,至今清明前后,南北农贸市场里,上市的香椿依然被如此捆束。
其三,香椿嫩枝通体为赤色,形态与那些小贩篮中植物一致。
图9.3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两处竹子
其四,《清明上河图》时期的气温应与现在差不多,甚至更温暖一些。观此图中,有两处生长茂盛的竹子,(图9.3)开封现在也仍能生长竹子,所以,《清明上河图》时期的气温应与当代差不多,观图中不少劳力者已着汗褂,则甚至可能比现在更温暖一些,所以,彼时香椿上市应大致同于现如今。可以说,在《清明上河图》的时代,即便有一些偶然的诸如倒春寒之类的事件,历史上的小冰期似乎尚未到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