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记载辰星崇信及其形象演化
图4.1 [宋]佚名《辰星像》 绢本设色 纵121.4cm 横55.9cm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辰星,又作水星,为五大行星之一,即五纬之一[2],又为九曜之一[3],十一曜[4]之一。中国人很早就对之有深切的认识。《太平御览》卷七“天部·瑞星”引《钩命诀》“禹时五星累累若贯珠,炳焕若连璧”[5],就是对中国夏代有关五星观察纪录的追忆。但需要说明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6]又,辰星亦非专指水星,北宋沈括即曰:“星有三类,一经星,北极为之长;二舍星,大火为之长;三行星,辰星为之长,故皆谓之辰。(原注: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故为经星之长。大火,天王之座,故为舍星之长。辰星,日之近辅,远乎日不过一辰,故为行星之长。)”[7]历代典籍对于五星、辰星的星占灾异记载不胜枚举,仔细寻绎,其变化之迹还是比较清楚的:唐以前,辰星是没有什么形象的,直至唐一行的《梵天火罗九曜》,则突然有了形象,而辰星(水星)之观念,则一仍其旧。概而言之,即主北,为冬,为水,司谋,为兵,应肾,色黑,日壬癸,为太阴之精,五行之性属水。文献记载情况大略如下:
《史记·天官书》详细记载了上古时期中国人对辰星的观念,为后世史书天文志所本,认为辰星属北方之水,太阴之精,主冬季,日为壬癸,如刑政有失,其征罚就出于辰星[8]。
《文子·精诚》:“政失于冬,辰星不效其乡……冬政不失,国家宁康。”[9]
《淮南子·天文训》:“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10]
《汉书》之《天文志》所记辰星与《史记·天官书》多同,更云“辰星,杀伐之气,战斗之象也”,[11]“辰星曰北方冬水,知也,听也。知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气,罚见辰星”。[12]《王莽传》则曰“辰星司谋”。[13]
晋葛洪《抱朴子·杂应》:“或春向东食岁星青气,使入肝;夏服荧惑赤气,使入心;四季之月食镇星黄气,使入脾;秋食太白白气,使入肺;冬服辰星黑气,使入肾。”[14]则表明了辰星与肾之感应。
晋司马彪《天文志》:“辰星入太微为大水,一曰后宫有忧。是岁雒水溢至津门,南阳大水。”[15]又载:“(永寿)二年六月甲寅,辰星入太微,遂伏不见。辰星为水,为兵,为妃后。”[16]又载:“辰星犯岁星为兵。”[17]
唐一行禅师(683—727)修述《梵天火罗九曜》中的辰星观念与此前的文献记载并无大的区别:“一名毚星,一名滴星。周回一百里,属燕赵之分野。若临人本命,主阴愁口舌盗贼牵唤。”[18]还明白记载了辰星的形象:“其神状妇人,头首戴猿冠,手持纸笔。”[19](图4.2)这的确不同凡响,也太突然了。但紧接着,它又得到了呼应,且仍然是来自于释氏的。
图4.2 《梵天火罗九曜》中的辰星插图
唐西天竺国婆罗门僧金俱吒撰集《七曜攘灾诀》卷上“水宫占灾攘之法第七”所记之辰星观念,亦与中国古籍相符,并有攘法:“辰星者北方黑帝之子。一岁一周天。所至人命星吉凶不等……攘之法当画一神形。形如黑蛇有四足而食蟹。当项带。过命星讫,弃不流水中则吉。”[20]又云:“辰星,北方水之精,一名星。径一百里,其色黑,所在之位主大忧。”[21]其卷中又云:“水,其神女人着青衣。带获冠,手执文卷。”亦有攘除之法:“宜持药师真言转药师经六卷或六十卷。宜烧甲香龙脑零陵等香。宜着青衣好食醋苦之物。善能言语及斗乱作诳。与人物后却悔。因作冤酬慎之吉。咥日平旦水和蜜。数数尝经七日。灾厄消除。”[22]
唐希麟集《续一切经音义》卷五亦称:“水星,水之精,其色黑,其性智,四时皆出入,光明润泽,则国礼民乐,不尔则水旱作沵。”[23]也完全是中国的辰星观念。
其后,辰星(水星)形象又有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似乎主要与道教有关。似出于唐宋间的道教阙名作《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咒经》,有水星真君神咒曰:“妙哉符五炁,彷佛见辰门。嵯峨当丑位,壬癸洞灵君。分辉凝皎洁,肹蠁赴思存。仙歌将舞蹈,良久下金天。”[24]据此,水星已经俨然成了一位星君。
北宋真宗时的张君房所编《云笈七签》,为择要辑录北宋前道教文献的一部道教类书。其“日月星辰部二”之“总说星”:“五星者,是日月之灵根,天胎之五藏。天地赖以综气,日月系之而明……辰星真皇君,名启咺,字积原;夫人名玄华,字龙娥。”[25]还给水星星君配了夫人。《云笈七签·日月星辰部·奔辰飞登五星法》“飞登水星之道”:“辰星员镜,水精洞映北冥……星中央有太玄阴元黑皇道君,讳启耽,字精源。夫人讳玄华,字龙娥。治在水星之内,镇守五门之中,运玄光流明之炁,以朗耀北元之庭当为真人者。”[26]所记辰星亦与前大同小异。
刊行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为南宋宁全真授,宋末元初林灵真编,汇集道教灵宝派斋醮科仪,其“科仪立成品祈禳通用十一列曜灯仪”之水星赞辞云:“臣众等志心皈命北方水德辰门伺晨星君星中神仙和诸灵官。伏闻太阴布象,黑光流九有之辉。玄武垂精,北冥开五门之邃。位守智而御坎,时执权以行冬。杀伐攸司,收藏是职。槐省配公辅之贵,燮理阴阳。棘庭持廷尉之平,简清狱讼。领燕代北狄之分,拱阊阖中极之尊。躔佐日轮,历周岁运,垂灵光于群品,敷休德于三灵。今有斋主某,蠲洁蓬居,恪殚葵志,皈命北方水德辰星伺晨星君。伏愿玄阴锡庆,玉札书名。步武阳回,福茂迎长之旦;门庭春近,灾消饯腊之朝。运限冰清,身心月莹,眷序保岁寒之乐,云仍昭积善之符。稽首皈依,虔诚赞咏。信礼无上太虚天北方水德辰星星君:妙哉扶五炁,髣髴见玄门。嵯峨当丑位,壬癸洞灵君。分辉凝皎洁,肸蠁赴思存。仙歌将舞蹈,良久下金天。”[27]乃是此前辰星观念及形象之集成。
约作于元代的另一阙名著《上清十一大曜灯仪》辰星赞辞所言之辰星观念亦与前相同,唯其所言“立木猴而捧砚,执素卷以抽毫”,[28]为前代文献所无,却与《辰星像》若合符契。
因此,可以认为,辰星之观念、崇信为中国所固有,辰星为中国所崇奉之重要星神(君),而其形象则未必为中国所固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