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辰星形象之源
对于宇宙的认识,上古中国即有五行、干支之建树。[46]《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47]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一“第二论支干名”追记曰:“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轩辕之时,大挠之所制也。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辰。阴阳之别,故有支干名也。”[48]并且还用干支与五行相配来解释一切万物。
从前引文献可知,辰星(水星),为壬癸,五行属水,这是完全符合中国的五行、干支观念的。然而,据五行干支,辰星(水星)所戴或所从如为猴,则为申,五行属金,两者五行之性完全不同。如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上:“建己卯至甲申,阴阳继候,积算起甲申金至癸未土,周而复始。”[49]《淮南子·天文训》:“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50]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亥水也,其禽,豕也。……申,猴也。……猕猴,金也。”[51]固然金又生水,但于此总不甚恰切:五行属水之辰星,其所从侍,焉能为五行属金之猴!
好在中国也有猿为水的相关记载。如宋陆佃《埤雅》卷一“蛟”,提到了二十八宿的觜、参:“星禽衍法曰:……觜火猴,参水猿。”[52]辽耶律纯撰《星命总括》卷下“太阴变段”:“参是水猿。猿啸月,一生才学贵人钦,文章贵显。”[53]无名氏《演禽通纂》卷上“二十八宿名例”亦有同样记载。显而易见,这些水猿的记载都与演禽法有关。何谓演禽法?《演禽通纂》之《提要》云:
乃以演禽法推人禄命之书也。相传谓出于黄帝七玄之说。唐时有《都利聿斯经》本梵书五卷。贞元中,李弥乾将至京师,推十一星行历,知人贵贱。至宋而又有《秤星经》者,演十二宫宿度以推休咎,亦以为出于梵学。晁公武《读书志》复有《鲜鹗经》十卷,以星禽推知人吉凶,言其性情嗜好。说者谓本神仙之说,故载于《道藏》。其书均已失传。而详溯源流,要皆为谈演禽者所自祖。今世亦颇有通其术者,则以为本於明之刘基。然其中如《甲子宝瓶》之类,与回回历所载名目相近,似其源亦出于西域。[54]
而笔者遍检现存与之相关的记载,发现其时代也都一概不早于唐,可证提要所云不假,此演禽法非中国所固有。
并且,我们还有一个反证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单就觜、参而言,其在中国唐代前的五行之性和形象亦非火猴与水猿。《史记·天官书》:“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兑,曰罚,为斩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为虎首,主葆旅事。”[55]《晋书·天文志》:“觜觿三星,为三军之候,行军之藏府,主葆旅,收敛万物。明则军储盈,将得势。参十星,一曰参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钺,主斩刈。又为天狱,主杀伐。又主权衡,所以平理也。又主边城,为九译,故不欲其动也。参,白兽之体。”[56]均言觜、参属西方白虎,分别为白虎之首、身,主兵事等。而西方白虎五行之性为金,则已不需笔者费辞了。
据此,可以推论,火猴、水猿之说均非中土所有,亦当与西域有关。而首戴猿(猴)冠或以猿(猴)为侍从的辰星(水星)形像,亦当出自彼土。并且,根据中国辰星五行之水性,辰星之所从者,只能是彼土之水猿,而不能是彼土之火猴,这样才与辰星(水星)之五行之性恰切。
另外,神头着动物,也是佛经所常有者。如《七曜攘灾诀》卷中:“金其神是女人着黄衣,头戴鸡冠手弹琵琶。”“木其神如老人,着青衣带猪冠容貌俨然。”[57]唐日本僧空海《秘藏记》末:“马头观音菩萨,赤肉色,大忿怒之相,并三面,唇在上牙,头有白马之形,如轮王宝马。”[58]
综上所述,辰星(水星)崇信实为中国所固有,其形象却是自西土输入。辰星神为唐以来中国所崇奉之重要星神(君),自然也是画家常表现之题材,此《辰星像》及前引《上清十一大曜灯仪》所言之“立木猴而捧砚,执素卷以抽毫”(注:此“木猴”即“沐猴”或“猕猴”),则是辰星外来形象之中国化。
(原载《荣宝斋》2012年第5期)
【注释】
[1]刘璍、金涛主编:《中国人物画全集》介绍:“图中画一美妇人(水星神)坐在榻上,右手执笔,左手握纸,作欲写的沉思之状。右边一猴高举石砚,供她着墨。图中人物以勾描填彩绘出,造型准确,线条师法吴道子,流畅自如,有意动韵飞之感。小猴几乎全以没骨法写出,富有质感,表情天真有趣。这幅画十九世纪晚期被威廉·S.B·从日本购得,原被作为佛教画,后经考证为中国五星神像。相传南朝梁张僧繇和唐代中期何长寿都画过水星神,此图是南宋仅存的一幅水星神图,殊为珍贵。”(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宋画全集》介绍云:“这幅画旧传为张思恭所作。此画19世纪末由William Sturgis Bigelow从日本购得,原被认为佛教画,后经考证为中国辰星神像。相传南朝张僧繇和唐代何长寿、吴道子都画过辰星像。此神在晚唐时的形象,可见敦煌《炽盛光佛并五星》(大英博物馆藏)。而在本幅画中增加了石砚,并让一只猴子当持砚者。这是南宋仅存的一幅辰星神像,弥足珍贵。张思恭在中国文献中无传,但在日本《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有记载,称其师从李公麟,专攻佛像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星辰”,汉郑玄注:“星谓五纬,辰谓日月所会十二次。”唐贾公彦疏:“五纬,即五星: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大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言纬者,二十八宿随天左转为经,五星右旋为纬。”([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周礼注疏》(中册)卷十八,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第646页,第6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3]九曜:太阳、月、金、木、水、火、土、计都、罗睺。参见徐振韬主编:《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九曜”条,第118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
[4]十一曜:太阳、月、金、木、水、火、土、计都、罗睺、月孛、紫气。参见郑天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十一曜”条,第1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5][宋]李昉等:《太平御览》,歙鲍崇城重校本。按:《钩命诀》即《孝经钩命诀》,为西汉《孝经》纬书。
[6]按:此引王力先生《古代文化常识》语。王力:《古代汉语》第3册,第834页,中华书局1999年第3版。
[7][宋]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第2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曰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罚出辰星,以其宿命国。” 第1327—1328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9]旧题[周]辛钘撰:《文子》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8册,第31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按,《文子》内容与《淮南子》多同,双方关系为一桩学术公案,然不影响其至少为汉代著作。
[10]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卷三,第188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11][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第1283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12][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第1284页。
[13][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第4101页。
[14][晋]葛洪:《抱朴子·杂应》,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十五,第243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15][晋]司马彪:《续汉书志·天文志》,收[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志第十二,天文志下,第3256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16][晋]司马彪:《续汉书志·天文志》,收[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志第十二,天文志下,第3256页。
[17][晋]司马彪:《续汉书志·天文志》,收[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志第十二,天文志下,第3257页。
[18][唐]一行禅师修述:《梵天火罗九曜》,《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19][唐]一行禅师修述:《梵天火罗九曜》,《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20][唐]西天竺国婆罗门僧金俱咤撰集:《七曜攘灾诀》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21][唐]西天竺国婆罗门僧金俱咤撰集:《七曜攘灾诀》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22][唐]西天竺国婆罗门僧金俱咤撰集:《七曜攘灾诀》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23][唐]希麟集:《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24]《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咒经》,《道藏》本。
[25][宋]张君房纂辑:《云笈七签》卷二十四,《道藏》本。
[26][宋]张君房纂辑:《云笈七签》卷二十五,《道藏》本。
[27][宋]宁全真授,[元]林灵真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一百三十八,《道藏》本。
[28][元]佚名:《上清十一大曜灯仪》,《道藏》本。
[29][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三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7册,第6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0][宋]《宣和画谱》卷一,“道释一”,第22页,中国书店2014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31][宋]周密:《过眼云烟录》卷上,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第72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2][宋]阙名:《赵兰坡所藏书画目录》,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三册,第293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3][唐]张彦远著,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启功、黄苗子参校:《历代名画记》卷三,述古之秘画珍图,第74页,第7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34][唐]张彦远著,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启功、黄苗子参校:《历代名画记》卷十,叙历代能画人名,唐朝下, 第201页。
[35][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第101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6][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林孔翼注:《益州名画录》,第2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7][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林孔翼注:《益州名画录》,第87页。
[38][宋]米芾:《画史》,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第1198、120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9][宋]《宣和画谱》,中国书店2014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40][宋]李廌:《德隅斋画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94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1][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3册,第48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2][宋]周密:《过眼云烟录》卷上,黄宾虹、郑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第72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3][宋]阙名《赵兰坡所藏书画目录》,黄宾虹、郑实编:《美术丛书》第三册,第293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4][元]汤垕撰,马采标点注译,邓以蜇校阅:《画鉴》,第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
[45][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八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7册,第31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6]《吕氏春秋·尊师》:“黄帝师大挠。”汉高诱注:“大挠作甲子。”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卷四,尊师, 第91页,中华书局2009年版。
[47]《尚书·洪范》,[宋]蔡沈注《书经集传》,天津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宋元人注《四书五经》。
[48][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一,第2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49][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上,第4页,中华书局1991年新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50]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卷三,第277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51][汉]王充:《论衡·物势篇》,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第一册,第210—211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52][宋]陆佃:《埤雅》卷一,第20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53][辽]耶律纯撰:《星命总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9册,第229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4]无名氏:《演禽通纂》卷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9册,第23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5][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第1306页。
[5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十一,天文志上,第30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57][唐]西天竺国婆罗门僧金俱咤撰集《七曜攘灾诀》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58][唐]日本僧空海《秘藏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