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八景图式本旨之流衍
现存有关潇湘八景图式的作品有传宋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并序)、南宋王洪《潇湘八景图》(图1.4)、南宋舒城李氏所绘《潇湘卧游图》(图1.5)、传南宋夏珪《洞庭秋月》、南宋赵汝《八景歌》、南宋叶茵《潇湘八景图》诗、南宋末牧溪《潇湘八景图》(现存四幅)、南宋末玉涧《潇湘八景图》(现存三幅)、元张远《潇湘八景图》(图1.6)、元马致远《寿阳曲·潇湘八景》、元揭傒斯《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诗、明文徵明《潇湘八景》诗、清董邦达《临马远潇湘八景图》及日本、朝鲜画家诗人的仿作等等。
石守谦立足于图像分析,提出宋迪《潇湘八景图》为后世潇湘八景创作的基本图式,认为舒城李氏《潇湘卧游图》与王洪《潇湘八景图》这两件距宋迪不算太远的12世纪中叶的山水画作,“二者形式虽不完全一样,但却都呈现了一些共相,可供推想宋迪原作之用”[67]。特别是他对王洪、牧溪与玉涧的实物图式比较分析,更是有力地支持了他的宋迪所创图式为潇湘八景基本图式的观点:
牧溪在画法上较王洪使用了更多的水墨,描绘速度更快,物象也更模糊简率,但在结构图式上两人作品仍可见有相通之处。牧溪的《远浦归帆》可说在结构上最为清楚地显示了这个关系。画中左下角前景作烟气中近树与村店一角,岸边人正向右方望向远方中景的模糊帆影,江上除了湿润的水气外尽是一片空白。如此构成的主题物象安排,正与王洪的同段处理如出一辙,只是左右相反而已。这个现象指示着一个共有图式的存在,而其之所以如此,不见得是因为牧溪直接学自王洪(王洪画卷当时可能藏在内府,非禅门中人所易见),较可能是两者皆源自较早的宋迪的设计。[68]
另位僧侣画家玉涧(活跃于13世纪中期)所作的《潇湘八景图》也可用来验证这个图式的存在。玉涧的八景图现藏日本,亦仅存三景,其中《山市晴岚》一景最能表现他个人大胆运用水墨的风格。画中水墨淋漓,下笔极为快速地“涂抹”出前景的野桥、岩块,及中景行人与笼罩在雾气中的山村,物象俱残缺不全,既即兴而又抽象,但远观之下却又与王洪较为详细的描绘呈现着一致的结构。他与王洪的最大差异在于完全不对水面进行描写,也缩减了在画面上的比例,这似乎与牧溪的图式简化有异曲同工之处。[69]
笔者完全赞同石守谦的观点,而且,在仔细观看过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网站所展示其藏品王洪《潇湘八景图》的高清图片后,笔者以为王洪所作,可能就是最接近宋迪原作之样貌者。因为苏轼所言之“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山川自屈蟠”、“江市人家少,烟村古木攒”、“咫尺殊非少,阴晴自不齐”、“径蟠趋后崦,水会赴前溪”等,都能在王洪的画作上找到对应,这应该不是偶然的。
图1.4 [宋]王洪《潇湘八景图》卷 绢本 水墨淡彩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图1.5 [宋]舒城李氏《潇湘卧游图》 纸本墨笔 纵30.3cm 横400.4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图1.6 [元]张远《潇湘八景》局部 绢本设色 纵19.3cm 横519cm 上海博物馆藏
笔者还以为,这些潇湘八景诗绘之作不仅在图样上是对宋迪创设的继承与变化,而且在本旨上,也是对宋迪创设,或者说是对苏轼所发露提倡的继承与变化。如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传为夏珪所作的《洞庭秋月》(图1.7),其上题诗就是抄录惠洪同题之作;又如现藏日本的玉涧《潇湘八景图》,虽然现在只存有三幅,所幸玉涧的八首题诗已被完整地著录下来,仔细研读,亦不难了解其在本旨方面的守成与变化:
洞庭秋月
四面平湖月满山,一阿螺髻镜中看。岳阳楼上听长笛,诉尽崎岖行路难。
烟寺晚钟
钟送斜阳出暮山,遥知烟寺隔前湾。山翁莫怪归来晚,欲待峰头月上还。
江天暮雪
万里江天万里心,飘飘花絮洒平林。桥横路断马蹄滑,更说蓝关转不禁。
图1.7 [宋]夏圭 洞庭秋月 立轴 绢本设色 纵189.6cm 横108.9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潇湘夜雨
古渡沙平涨水痕,一蓬寒雨滴黄昏。兰枯蕙死无寻处,短些难招楚客魂。
平沙落雁
点点随群旧处栖,蓼花芦叶暗长堤。天寒水冷难成宿,犹自依依怨别离。
远浦归帆
无边刹境入毫端,帆落秋江隐暮岚。残照未收渔火动,老翁闲自说江南。
山市晴峦
雨拖云脚敛长沙,隐隐残红带晚霞。最好市桥官柳外,酒旗摇曳客思家。
渔村夕照
一红晴日满沙汀,卖与鱼来酒半醒。蓑笠未干榔板静,一声横笛数峰青。[70]
这八首诗,与惠洪所作的两组诗一样,作者虽然是僧人,却都承袭了苏轼诗所提炼的主旨,主要抒发的是归思,但在若即若离中,又引入了禅思,则全篇似又在谈修道证道之过程。如《烟寺晚钟》,发明禅门内证之义,其末句“山翁莫怪归来晚,欲待峰头月上还”,正是禅家修道之象,所化用之典似出唐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71]又似唐诗僧齐己:“山称明月好,月出遍山明。要上诸峰去,无妨半夜行。”[72]又似宋慈受怀深禅师偈曰:“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73]盖皆本于禅宗明自性之宗旨。六祖惠能有曰:“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知惠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74]参悟之,自可领会玉涧“峰头月上”之境。如此,则玉涧此八诗又可作依次如下之譬解:《洞庭秋月》,学道历尽崎岖;《烟寺晚钟》,努力求道;《江天暮雪》,学道穷途末路,化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之蓝关意象;《潇湘夜雨》,学道几死仍未成,化用《楚辞》之招魂意象;《平沙落雁》,学道孤独凄迷;《远浦归帆》,学道有所悟;《山市晴峦》,渐入佳境,求道愈努力;《渔村夕照》,证道,“一声横笛数峰青”,便是当下真实之呈现。可见,玉涧这八首诗是以“归”为喻,描写证道之艰难过程。归思禅思,若即若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南宋赵汝(1172—1246)有《八景歌》[75],在小序中同样宣称“尽得真趣”。每篇都着意于潇湘的画意,且在每篇诗尾都缀有一个丹青无能的感叹,唯《山市晴岚》描写人们趁着晨光赶虚(墟)的情景,不是晚景。其小序前已有引,不再录入,其诗如下:
其一
嗷嗷哀鸣肃肃羽,魂清意爽爱湘楚。西风作恶阵脚散,斜行千点下烟浦。
飞力已困日且晡,便欲就宿依寒芦。大者居中围以奴,丁宁缓急相惊呼。
嗟此何景兮平沙雁落,丹青欲尽未易着。
其二
晚日放晴雨脚收,楚山千里江吞秋。上水风生荻花渚,漠漠幅蒲天际浮。
轻云骤掩目力断,云消似过芳洲半。危樯逐乌惟恐缓,燕子争飞先到岸。
嗟此何景兮远浦帆归,丹青欲尽殊堪嗤。
其三
朝氛吐吞影模糊,嫩日隠见光卷舒。湘峦滴翠石径滑,远近憧憧人趁虚。
天风作意扶霁色,嘘拂昏翳半明灭。槿篱髣髴橘林隔,一竿斜插酒旗揭。
嗟此何景兮山市晴岚,丹青欲尽良独难。
其四
云拥黄昏朔风急,长空杳杳水拍拍。六花舞白遍三湘,失却寒峰翠千尺。
片琼屑玉响群林,芦丛萧瑟声更清。冻月开奁俄吐晴,银宫一色上下明。
嗟此何景兮江天暮雪,丹青欲尽不可得。
其五
西颢沆砀露华白,河汉浩浩浴素魄。平湖万顷摇银光,只留君山一点碧。
帝子扬灵驾飞龙,鼓瑟来游水精宫。声彻桂娥亦敛容,叶下北渚袅袅风。
嗟此何景兮洞庭秋月,丹青欲尽那免拙。
其六
楚天浓云如墨泼,通宵滂沱翻江阔。寒声遍撼蒹葭林,要将秋容洗到骨。
杜若洲有鸿雁栖,震凌喧梦时惊疑。钓翁醉睡却不知,桩脱缆断船偷移。
嗟此何景兮潇湘夜雨,丹青欲尽浪自苦。
其七
西岭骤暗销残晖,芷岸兰汀堆夕霏。数声撞空九天半,知有招提隐翠微。
风助余音响崖谷,萧萧暝港孤舟宿。禅关栖鸟争寒木,归僧疾步穿山麓。
嗟此何景兮烟寺晚钟,丹青欲尽焉能穷。
其八
积雨初过湘水满,夕阳荡金接天远。影挂寒罾江步斜,红残茅檐沙巷晚。
小艇泽畔收钓缗,鼓枻沧浪歌濯缨。醉眼西望送沉轮,系缆篱根穿锦鳞。
嗟此何景兮渔村落照,丹青欲尽无由妙。
宋叶茵(1199—?)《潇湘八景图》[76],描写八种晚景,突出归意,弥漫着兴亡之感,其中《潇湘夜雨》竟从夜写到晓。
平沙雁落
江风飘尘白如练,征翰远赴芦花岸。寒雾昏昏渔火明,欲飞不飞行阵乱。
相从万里多崎岖,呼鸣警察夜有奴。衡阳路杳速归去,未可容易来江湖。
远浦帆归
水天冥冥日催暮,轻蒲饱风疾飞羽。回头摇指舟前湾,浪急篷欹下柔舻。
稠杨枯桑深处村,老妻挟儿环在门。莼羹香滑茅柴熟。对语别时应断魂。
山市晴岚
岩麓新霁浮紫烟,几家鸡犬喧一廛。憧憧人得蝇头利,不了青帘酤酒钱。
松阴散乱日易暝,风光渐入牛羊径。赪肩赤脚分途归,野唱樵歌动幽听。
江天暮雪
痴云贴水天四垂,寒鸦冻雀无树栖。纷纷万顷水花乱,光眩银海迷东西。
中有轻舠移断浦,玉笠琼蓑一渔父。鼓枻而歌歌丰年,田家有麦无愁苦。
洞庭秋月
长波淼淼七百里,蒹葭飒飒西风起。玉轮辗出琉璃宫,碧落空明无表里。
几峰森列青崔嵬,不知人世皆尘埃。夜深丝竹递清响,疑是楚王曾归来。
潇湘夜雨
云气浮江天已夕,江树号风飞雨迫。凄凉正则赋怀沙,疑与渔翁分半席。
一声喛乃隔中流,打篷淅霎添旅愁。土膏动脉晓色媚,农将有事于西畴。
烟寺晚钟
冥濛一抹笼峥嵘,峥嵘深处传疏声。溪横古槎低欲折,隐约前村通去程。
万里征夫不知宿,数尽飞鸦栖古木。输与中边三四僧,枯藤挑云归佛屋。
渔村夕照
家家傍水开柴扉,绿扬影里沈斜晖。妻炊黄粱子挂网,独枕莓苔眠钓矶。
得鱼博钱平生志,世间宠辱不能累。路近桃源多裔孙,定知秦晋兴亡事。
元马致远(1250—1321)《寿阳曲·潇湘八景》[77],除了形式为时兴的散曲外,内容并无大的变化,最幽默的是写到了老僧都被思归之情迷乱而无法入定。
【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双调】寿阳曲·平沙落雁
南传信,北寄书,半栖近岸花汀树。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双调】寿阳曲·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双调】寿阳曲·渔村夕照
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双调】寿阳曲·洞庭秋月
芦花谢,客乍别,泛蟾光小舟一叶。豫章城故人来也,结末了洞庭秋月。
元揭傒斯(1274—1344)《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78],简笔描画潇湘晚景,寄托归思,并在不经意中道出人生感悟,质朴而隽永。
潇湘夜雨
涔涔暗江树,荒荒楚天路。稳系渡头船,莫放流下去。
洞庭秋月
灏气自澄穆,碧波还荡漾。应有凌风人,吹笛君山上。
远浦归帆
冥冥何处来?小楼江上开。长恨风帆色,日日误郎回。
平沙落雁
天寒关塞远,水落洲渚阔。已逐夕阳低,还向黄芦没。
山市晴岚
近树参差出,行人取次多。板桥双路口,此世几回过?
江天暮雪
孤舟三日住,不见有人家。昏昏竹篱处,却恐是梅花。
烟寺晚钟
朝送山僧去,暮唤山僧归。相唤复相送,山露湿人衣。
渔村晚照
定从海底出,且向平沙照。渔网未全收,渔舟还下钓。
元陈旅(1288—1343)《题陈氏潇湘八景图》[79],其中《江天暮雪》变成《江天暮云》,《山市晴岚》变为《山市晴峦》,但《江天暮云》所写仍为晚景,只是《山市晴峦》描写亥市的早景,以“莫猺偏买盐”,突出汉瑶合
谐,共沐德化。[80]
洞庭秋月
轩后不张乐,白月照野水。泠泠水影中,瑶瑟泣湘鬼。
烟寺晚钟
西崦生夕霏,归僧度林。但觉山路长,不觉钟声远。
山市晴峦
百货集亥市,莫猺偏买盐。山日出未高,翠雨湿酒帘。
平沙落雁
倦翮久欲下,凉风起湖北。官客多挟弓,莫近白沙驿。
渔村夕照
落日楚江深。倒景在高树。晒网茅屋头,分鱼石梁步。
远浦帆归
南浦草仍碧,高楼日易斜。归帆傍水庙,箫鼔下神鸦。
潇湘夜雨
江气行云暮,忽失巴陵树。一夕洞庭波,都向篷上注。
江天暮云
寒云不成雨,暝色凝江枫。巫峡梨花梦,飘浮过郢中。
明文徵明(1470—1559)有《潇湘八景》[81],唯《山市晴岚》所写为午时山市人散的情景。
潇湘夜雨
湿云载秋声,万籁杂篁竹。江湖白发长,独拥孤蓬宿。
洞庭秋月
月出天在水,平湖净于席。安得谪仙人,来听君山笛。
远浦归帆
孤帆落日明,青山相映带。遥遥万里情,更落青山外。
平沙落雁
征鸿恋回渚,欲下还惊飞。苇深缯缴繁,岁晚稻粱微。
山市晴岚
鸡声茅屋午,霭霭墟烟白。市散人亦稀,山空翠犹滴。
渔村夕照
晒网白鸥沙,冲烟青蒻笠。欵乃一声长,江空楚天碧。
烟寺晚钟
日没浮图昏,遥钟出烟岭。应有未眠人,泠然发深省。
江天暮雪
密雪洒空江,云冥天浩浩。宁知风浪高,但道渔蓑好。
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还收有一组集锦式的《潇湘八景》[82],各为元明时期人所作潇湘八景诗之一首,也可以看出时人于潇湘八景的感触去苏轼并不太远。
潇湘夜雨 陈孚
昭潭黑云起,橘洲风卷沙。乱雨洒篷急,惊堕樯上鸦。
鼋鼍互出没,暗浪鸣橹牙。渔灯半明灭,湿光穿芦花。
洞庭秋月 揭奚斯
灏气自澄穆,碧波还荡漾。应有清风人,吹笛君山上。
远浦归帆 程钜夫
八景潇湘妙,归舟更色丝。招招烦小住,我赋式微诗。
平沙落雁 易昭
重湖水落露汀沙,接翼南来雁自斜。海宇只今皆乐土,任教宿食傍芦花。
烟寺晚钟 薛瑄(本朝人,都御史)
夕照下山门,清音出烟雾。暝壑一僧还,侧伫寻归路。
月上楚天宽,霜落洞庭树。
渔村夕照 陈孚(元人)
雨来湘山昏,雨过湘水满。夕阳一缕红,醉眠草茵暖。
鱼罩晒石上,腥风吹不断。野凫浮更沉,沙汀荻芽短。
山市晴岚 程钜夫(元人)
旗亭新酒熟,下马试从容。颇胜老兵对,夕阳三两峰。
薛瑄(元人)
雨来万壑昏,雨过千岫出。晴旭楚人客,蛾眉画生绿。
看看如来情,余光远相逐。
江天暮雪 揭奚斯(元人)
六月三山底,城中似甑中。客来开短轴,乱雪舞江风。
另外,还有传为米芾(1051—1107)《潇湘八景图》诗(并序),如果能够确认为米芾所作,则应是比惠洪更早者。但现存米芾文集不载,可能是遭靖康之变,米芾集散佚较多之故。今陈新等人《全宋诗订补》已据清《湖广通志》卷八九之著录收录。查现存各类《湖广通志》,《全宋诗订补》当据雍正《湖广通志》著录。如果按照雍正《湖广通志》卷首之“湖广通志凡例”所言,此通志“雍正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开局,雍正十年七月十五日开刻”[83],则此《潇湘八景图》诗至少应作于清雍正八年(1730)之前。然而自宋至清乾隆这段时间的证据毕竟为空白,遽定为米芾之作,自是不无瑕疵,姑俟后证。此八景图诗有总序,各诗前又有小序,形式内涵最为丰富,推潇湘之大观,誉八景为潇湘之极致,然亦未脱出潇湘八景图式惯有之旨趣。唯《山市晴岚》之小序分写山市与晴岚,其中“晴岚”有涉“朝晖”,而诗则言“山市岚昏近觉遥”,仍为晚景。
潇湘八景图[84]
潇水出道州,湘水出全州,至永州而合流焉。自湖而南皆二水所经,至湘阴始与沅之水会,又至洞庭与巴江之水合,故湖之南皆可以潇湘名水。若湖之北,则汉沔汤汤,不得谓之潇湘。潇湘之景可得闻乎?洞庭南来,浩淼沉碧,叠嶂层岩,绵衍千里。际以天宇之虚碧,杂以烟霞之吞吐。风帆沙鸟,出没往来,水竹云林,映带左右。朝昏之气不同,四时之候不一,此则潇湘之大观也。若夫八景之极致,则具列于左,各系以序。
潇湘夜雨
苦竹丛翳,鹧鸪哀鸣。江云黯黯,江水冥冥。翻河倒海,若注若倾。
舞泣珠之渊客,悲鼓瑟之湘灵。
大王长啸起雄风,又逐行云入梦中。想像瑶台环佩湿,令人魂断楚江东。
山市晴岚
依山为郭,列肆为居。鱼虾之会,菱茨之都。来者于于,往者徐徐。林端飘渺,峦表萦纡。翠含山色,红射朝晖。舒不盈乎一掬,散则满乎太虚。乱峰空翠晴还湿,山市岚昏近觉遥。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
远浦归帆
晴岚漾波,落霞照水。有叶其舟,捷于飞羽。幸济洪涛,将以宁处。
家人候门,观笑容与。
江汉游女石榴裙,一道菱歌两岸闻。估客归帆休怅望,闺中红粉正思君。
烟寺晚钟
暝入松门,阴生莲宇。杖锡之僧,将归林莽。蒲牢一声,猿惊鹤举。
幽谷云藏,东山月吐。
绝顶高僧未易逢,禅床常被白云封。残钟已罢寥天远,杖锡时过紫盖峰。
渔村夕照
翼翼其庐,濒崖以居。泛泛其艇,依荷与蒲。有鱼可鲙,有酒可需。收纶卷网,其乐何如。西山之晖,在我桑榆。
晒网柴门返照新,桃花流水认前津。买鱼酤酒湘江去,远吊怀沙作赋人。
洞庭秋月
君山南来,浩浩沧溟。飘风之不起,层浪之不生。夜气既清,清露斯零。
素娥浴水,光荡金精。倒霓裳之清影,来广乐之天声。纤云不起,上下虚明。
李白曾携月下仙,烟波秋醉洞庭船。我来更欲骑黄鹤,直上高楼一醉眠。
平沙落雁
霜清木落,芦苇苍苍。群雁肃肃,有列其行。或饮或啄,或鸣或翔。
匪上林之不美,惧缯缴之是将。云飞水宿,聊以随阳。
阵断衡阳惜此回,沙明水碧岸莓苔。相呼正喜无缯缴,又被孤城画角催。
江天暮雪
岁宴江空,风严水结。冯夷剪冰,乱飘洒雪。浩歌者谁?一篷载月。
独钓寒潭,于焉旷绝。蓑笠无踪失钓船,彤云暗淡混江天。湘妃独对君山老,镜里修眉已皓然。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潇湘八景图式自其诞生以来,其摹绘自然、安于自然,抒发江山暮色中的思归之情的本旨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间或发禅悟、叹兴亡、感人生、乐王化等等,不过是增饰而已。其中之《山市晴岚》(如图1.8)会随着山市时间设定的不同,偶有写早景、午景的变化;《江天暮雪》也有写“江天暮云”的变化,然均无关宏旨。这种本旨的凝定,决定了其图式也不可能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潇湘八景图式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的一种具有高度样式化的表达,代表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的深刻认识,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人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功。虽高度概括,却绝不僵化,生机勃勃,灵动美妙,蕴藏着无限的张力,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极具范式化之效应。因此,甫一诞生,即不胫而走,远播于海内外,在被欣赏艳羡之余,也悄然与本地风光结合而成为新的八景,即便穷乡僻壤,亦有八景之动人心听,蔚成八景文化之大观,非常值得研究继承。
图1.8 [宋]夏圭《山市晴岚》绢本 纵24.8cm 横21.1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注释】
[1]参见[美]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华书局2009年版。
[2]此图卷首董其昌题:“此卷余以丁酉六月得于长安,卷有文三桥题董北苑字失其半,不知何图也。既展之,即定为潇湘图,盖《宣和画谱》所载,而以选诗为境,所谓‘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耳。忆余丙申持节长沙,行潇湘道中,兼葭渔网,汀洲丛木,茅庵樵径,晴峦远堤,一一如此图,令人不动步而重作湘江之客。昔人乃有以画为假山水,而以山水为真画者,何颠倒见也。董源画世如星凤,此卷尤奇古荒率。僧巨然于此还丹,梅道人尝其一脔者,余何幸得卧游其间耶。董其昌题。乙亥首夏三日。”此图卷尾董其昌跋:“余以丙申持节吉藩,行潇湘道中,越明年,得此北苑潇湘图,乃为重游湘江矣,今年复以较士湖南,秋日乘风,积雨初霁,因出此图,印以真境,因知古人名不虚得,余为三游湘江矣。忽忽已是十年事,良可兴感。万历乙巳九月前一日书于湘江舟中。董其昌。”(传[五代]董源《潇湘图》,绢本墨笔,纵50cm,横141cm,故宫博物院藏)
[3][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卷二,纪艺上,第48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4][宋]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卷十七,第5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注:南宋邓椿《画继》对宋氏一门有高度评价:“宋子房,字汉杰,郑州荥阳人。少府监选之子,复古之犹子也,官至正郎。坡公跋其画,谓‘不古不今,稍出新意,若为之不已,当作著色山也。’又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毛皮、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汉杰真士人画也!’又云:‘假之数年,当不减复古也。’初,崇、观盛时,大兴画学,予大父中书公见其《江皋秋色图》,甚珍爱之,首荐为博士。然其人乃贤胄子,不独以画取也。所著《画法六论》,极其精到。”([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卷三,轩冕才贤,第25—2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6][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卷三,纪艺中,宋道,宋迪,第6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7][宋]《宣和画谱》卷十二,山水三,宋迪,第281—282页,中国书店2014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8][宋]赵汝:《潇湘八景图》,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五五册,卷二八六五,第34210—342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七十《跋宋汉杰画》,第221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宋]邓椿:《画继》卷六,王可训传,第8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11][宋]赵希鹄撰:《洞天清禄集》,古画辨,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第56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2][清]王文诰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十七,巴蜀书社1985年据清嘉庆二十四年武林韵山堂刻本影印。
[13][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五十九,《与宋汉杰二首》,第1806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4]参见孔凡礼撰:《苏轼年谱》卷三十九,第1340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15]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引言》,[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引言第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6]李裕民:《关于沈括著作的几个问题》,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编:《沈括研究》,第17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四,第27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8][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九,第754—755页。
[19]参见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原理分析》第八章之“隔断”,第296—297页,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如《宣和画谱》卷四,记孙梦卿:“工画道释,学吴生而未能少变,其后传移吴本,大得妙处,至数丈人物本施宽阔者,缩移狭隘则不过数寸,悉不失其形似,如以鉴取物,见大小远近耳。览者神之,号称‘孙脱壁’,又云‘孙吴生’,以此可见其精绝。但施于卷轴者殊少,盖塔庙岁久,不能皆存也。今御府所藏三:太上像一,葛仙翁像一,松石问禅图一。”可见徽宗内府所藏多为卷轴类。(《宣和画谱》卷四,道释四,宋,孙梦卿,第88—89页,中国书店2014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21]石守谦:《移动的桃花园: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第11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22]石守谦:《移动的桃花园: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第113页。
[23][宋]赵汝:《潇湘八景图》,《全宋诗》第五五册,卷二八六五,第34210页。
[24][宋]释德洪:《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之《山市晴岚》,《全宋诗》第二三册,卷一三三四,第15162—151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按:释德洪即惠洪。
[25][宋]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五十一,成都府路,第906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26][宋]佚名:《锦绣万花谷》卷四,杂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4册,第5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7][宋]田况:《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全宋诗》第五册,卷二七二,第34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8][宋]田况:《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之《五日州南蚕市》,《全宋诗》第五册,卷二七二,第3445页。
[29][宋]释德洪:《潇湘八景》之《山市晴岚》,《全宋诗》第二三册,卷一三四一,第15300页。
[30]周裕锴:《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第二卷,第45—4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1]苏轼《又跋汉杰画山二首》:“唐人王摩诘、李思训之流,画山川峰麓,自成变态,虽萧然有出尘之姿,然颇以云物间之。作浮云杳蔼,与孤鸿落照,灭没于江天之外,举世宗之,而唐人之典刑尽矣。近岁惟范宽稍存古法,然微有俗气,汉杰此山不古不今,稍出新意,若为之不已,当作著色山也。”“又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七十,第2216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2][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十七,《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第900—901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33]可参看王兆鹏《唐宋文学编年地图》,https://sou-yun.cn/MPoetLifeMap.aspx。
[34][南朝梁]刘孝绰:《赋得始归雁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六,刘孝绰,第184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5][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四,薛道衡,第268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6][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二册,卷五十二,第640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37][唐]杜甫:《归雁二首》,[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十三,第2059页。
[38][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全唐诗》第六册,卷二百十四,第2233页。
[39][清]王文诰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三。[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第96—97页。
[40][宋]苏轼撰,邹同庆、王宗堂编年校注:《苏轼词编年校注》,第275—276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按,此依邹同庆、王宗堂之说。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二一,定此词作于元丰五年壬戌(1082)十二月,不确。
[41][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十七校勘记,第915页。
[42]参见[宋]释祖琇:《明白洪禅师传》,收周裕锴:《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第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3][宋]释德洪:《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全宋诗》第二十三册,卷一三三四,第15162—15163页。
[44][宋]释德洪:《潇湘八景》,《全宋诗》第二十三册,卷一三四一,第15300—15301页。
[45]《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崔富章等注:《诗骚合璧》,第6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6][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五,辞,第636—637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47][宋]朱熹注:《论语章句集注》卷九,微子第十八,第78页,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宋元人注《四书五经》。
[48][汉]无名氏:《青青陵上柏》,[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九,诗己,杂诗上,《古诗十九首》,第40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49][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唐诗》第四册,卷一百十七,第1184页。
[50]上元夫人:《留别》,《全唐诗》第二十四册,卷八百六十三,女仙,第9760页。
[51][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四,灵云志勤禅师,第239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52][唐]张彦远著,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启功、黄苗子参校:《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源流,第1—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53][明]董其昌:《画旨》,[明]董其昌著,邵海清点校:《容台集》之《容台别集》卷四,题跋,第673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
[54][明]董其昌:《画旨》,[明]董其昌著,邵海清点校:《容台集》之《容台别集》卷四,题跋,第673页。
[55]《九歌·云中君》,崔富章等注:《诗骚合璧》,第34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6]《春秋三传》卷十二,昭公元年,左传,第415页, 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宋元人注《四书五经》。
[57][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第一,第17页,中华书局1961年版。
[58][晋]陆机:《文赋》,[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十七,赋壬,论文,第241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59]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中庸第三十一,第790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60][宋]朱熹注:《周易本义》卷四,说卦传,第70页,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宋元人注《四书五经》。
[61][宋]朱熹注:《论语章句集注》卷三,公冶长第五,第18页,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宋元人注《四书五经》。
[62][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一下,内篇,齐物论第二,第79页,中华书局1961年版。
[63][晋]陶渊明:《形影神诗三首·神释》,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七,陶渊明,第99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64][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其一,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七,陶渊明,第991页。
[65][唐]王维:《淇上即事田园》,[唐]王维撰,[清]赵殿臣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七,第1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6][宋]释祖琇:《明白洪禅师传》,收周裕锴:《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第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67]石守谦:《移动的桃花园: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第7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68]石守谦:《移动的桃花园: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第81页。
[69]石守谦:《移动的桃花园: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第84页。
[70]注:日本著录原书暂未找到,兹据衣若芬《玉涧〈潇湘八景图〉东渡日本之前“三教弟子”印考》(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美术史研究集刊》第24期,2008年)所引玉涧诗,谨此致谢。
[71][唐]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二,《全唐诗》第十一册,卷三百六十九,第4149页。
[72][唐]齐己:《寄明月山僧》,《全唐诗》第二十四册,卷八百三十九,第9468页。
[73][宋]慈受怀深:《退步》其二,[宋]普绍编:《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卷二,东京慧林禅寺慈受深和尚偈赞,《卍新纂续藏经》本。
[74][唐]慧能著,郭鹏校释:《坛经校释》二十,第39—4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75][宋]赵汝:《潇湘八景图》,《全宋诗》第五五册,卷二八六五,第34210—342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6][宋]叶茵:《潇湘八景图》,《全宋诗》第六一册,卷三一八五,第38208—382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7]瞿钧编注:《东篱乐府全集》,《寿阳曲·潇湘八景》,第87—88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8][元]揭傒斯:《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元]揭傒斯著,李梦生标校:《揭傒斯全集》卷一,第13—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79][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戊集,陈监丞旅《安雅堂集》,第1308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80]按,其中的“亥市”指隔日交易一次的集市。一说,以寅、巳、申、亥日集市,俗称“亥市”。如宋陈郁《藏一话腴》:“城邑交易之地,通天下以市言,至村落则不然,约日以合,一阕而退曰墟,以虚之日多,会之日少故。西蜀名墟曰痎,如疟之间而复作也。江南人嫌痎之名未美,而取其义,节文曰亥,故今分宁县治即武宁县村市名常洲亥者,分而为县市也。洪刍之《职方》可验。荆吴之俗,取寅、巳、申、亥日集,故亥日为亥市。张祜诗曰‘野桥逢亥市,山路过申洲’。”([宋]陈郁《藏一话腴》甲集卷上,民国适园丛书本)其中的“莫猺”为现代瑶族之先民。而盐为重要民生物资,也是古代统治者封锁或怀柔少数民族的工具,如《宋史·蛮夷传》有记曰:“先是,蛮人数扰,上召问巡检使候廷赏,廷赏曰:‘蛮无他求,唯欲盐尔。’上曰:‘此常人所欲。何不与之?’乃诏谕丁谓,谓即传告陬落,群蛮感悦,因相与盟约,不为寇钞,负约者,众杀之。”([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九十三,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一,西南溪峒诸蛮上,第1417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81][明]文徵明著,陆晓东点校:《甫田集》卷十二,第167—168页,西泠印社2012年版。按,笔者搜检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文徵明《潇湘八咏册》(纸本墨笔,纵21cm,横19.7cm),但其中阑入元揭傒斯《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之《山市晴岚》:“ 近树参差出,行人取次多。板桥双路口,此世几回过?”可能是伪作。
[82][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刊)(下册)卷十五,第1316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83][清]夏力恕等纂:《湖广通志》卷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1册,第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4]陈新、张如安、叶石健、吴宗海等补正:《全宋诗订补》,第285—287页,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