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之为卦:全卷宗旨的最终暗示
观此“解”字,如此显明于卷尾[46],不能不令人深思。熟悉《易》者, 则不能不想起“解”卦,卦曰:
解,坎下震上,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47]
解卦乃是困难得以缓解、万物逢春之卦,恰与卷中心虹桥下遇麻烦的大客船及全卷的寒食清明之象相呼应。而画者设置此段场景,专力描写参加国家抡才之试的众举子,则其讽谏君上选贤任能来改变国步维艰之用心或不难意会矣。古来中兴在乎人才,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8],徽宗之父神宗时的改革名相王安石亦曰:“然则方今之急,在乎人才而已。”[49]宋徽宗绍述其父兄之志,亦诏曰:“神考议以三舍取士而罢州郡科举,其法行于畿甸而未及郡国。肆朕纂图,制诏有司讲议,其方书来上,悉推行之”[50],欲以普建学校、三舍取士取代科举取士,其本意也在于革除科举之弊,将真正的人才培养选拔出来。全卷宗旨得非在此乎?而赫然于卷尾,则又不啻为《清明上河图》全卷之总结陈辞矣。
而细观这段场景,亦是一以贯之的有趣与精彩。在“解”字招牌小铺的旁边,一群面带热切或忧心之状的举子中间,有一位头戴儒巾、身着白袍的青年举子最为出众。只见他在三个仆夫的侍应下,一手扶鞍,一手骞衣,正欲上马而去。生得是隆准广颐,剑眉星目,满面春风,发露出胸中书与诗,虽作俯身之状,亦难掩勃勃之英气,真可谓上国之才俊。不远处大街上,此时亦经过一队望鼓楼而去的人马,中间骑马的士人,从经营位置的角度看,正与这俊美举子构成呼应的关系。只见那士人骑白马,留髭须,身着团领公服,头戴宽檐笠子帽,双臂下垂似拱手,手中马鞭暂倚肩,潇洒闲雅之中,自有一种轩昂之气。其仆从有九,扶其马者二,开道在前者五,负担在后者二,均着同一款式之乌帽与团领乌衫,又齐把衫子高挽于腰间,显然俱系官奴。其中二负担者,一扛巨形伞、幔之类,一挑覆以草苫之双箩篓,观其双手持担之状,所装之物自是不轻,看来一行人是要到远郊去了。而如此阵仗,主人必是上官无疑,也正是早先成功的登龙门者。又稍远处,“久住王员外家”的二楼窗下,也有一个广额浓眉的书生,正在攻书,唇上已小有胡髭,年纪似已不能称作少年,科举失利的痛苦少不得也是尝过。当时有三舍法,倘若是三舍生,会有“养士”的待遇,食宿皆有政府的安排[51],断不至淹留于这样的“久住”旅店。显然他应该是一个外地来开封府寄应取解的书生。因为开封府发解名额多,在京城也容易获得各种有利的考试信息及资源,以至各州郡学子往往设法到京城游学,并在开封府办理寄应手续以参加发解试,朝廷对此往往也是网开一面——只要拿出的证明经得起勘查[52]。与一众举子相比,这个书生却是十分淡定。他是本次省试的参加者吗?还是在去秋开封府的发解试中就被淘汰了?卷后燕山张著跋称画家“幼读书,游学于京师”[53],这样的身世,“久住”于王员外家之类自是难免,那么,他会是画家的自画像吗?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凭着他一枚书生而“久住”王员外家,说他是国家抡才之试的一个参试者,也错不到哪里。总之,潇洒的官员、俊美的举子、淡定的书生,恰似“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54]的鲜活图解,实为这一段场景的明星人物。他们清朗如明月一般的风采,已完全驱散了科举的焦虑与灰暗。诚可谓曲终奏雅,主文而谲谏,尽意于象矣[55]。
(原载《美术观察》2019年第8期)
【注释】
[1]徐邦达:《清明上河图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第1期。
[2]见于张安治为中华书局1985年《清明上河图卷》挂历所作的说明,据周宝珠、刘坤太相关文章所称引。此挂历笔者现已无法寻觅。张安治(1911—1990),现代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宝珠《释〈清明上河图〉中的“解”字招牌》注释曰:“张安治:《清明上河图卷》挂历说明,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开封文博》1993年第2期);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图学》之《说“解”字招牌》亦有类似注释(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图学》,第104—108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刘坤太《清明上河图中的“解”》引述此彩色挂历上张安治所作说明原文曰:“此处一敞开大门的小屋檐下,挂出一‘解’字招牌。古代‘解’字与‘廨’字相通,但这绝不像一所官廨。可能是代办运输的店栈。因‘解’字亦有押送之意,如押送犯人者称‘解差’,运送草粮者称为‘解饷’。”(《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3]朱家溍:《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的“解”字招牌》(《故宫博物院刊》1960年)首倡,刘坤太《清明上河图中的“解”》(《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周宝珠《说“解”字招牌》补证。
[4]河浚:《盐店与当铺——也谈〈清明上河图〉中的“解”字招牌 》,《开封文博》1994年第1期。
[5]孔庆赞:《释〈清明上河图〉中的“解”字场景》,《开封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6]李合群:《再释〈清明上河图〉中的“解”字招牌》,《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7]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之“耐人寻味的结尾”,第1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8]按:诸说之中,笔者以为,徐邦达的“官吏办公的地方”说较为符合图像实际,李合群的“书铺”说虽然招致的批评比较严重(参见张显运:《近二十年〈清明上河图〉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8年第11期),但其对“解”字招牌功能的解释,即“是为参加礼部试的举人办理应考手续及验查有关文书资料而设置的”,亦能与图像实际相证,他引以为据的“科举考试与‘解’字密切相关”,也是正确的,惟其言此“解”字小铺为“公证性质的书铺”、“并非官办机构 ,而是私人经营”等,则不免有所偏离,因为“书铺”乃是另外一种服务于科举考试的逐利性的民营机构。
[9]按:如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第三章 隋唐五代建筑”言:“至迟自汉代以来,在建筑上已有了一套等级制度,这制度首先划定皇帝宫室和王公大臣居宅的差别,逾越者叫僭上,有很严厉的处罚。其次又划定各级官员在住宅上的差别,再其次要划定官员和庶人住宅的差别。”(第673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10]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之《营缮令卷第二十八》(清本),第421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1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舆服四之六,第1796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12][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舆服六,第3600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按:[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一,“舆服上”,“杂录”所录《营缮令》有:“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袱、乳梁装饰。”(第575页,中华书局1955年版),而如前所引,宋《天圣令》之《营缮令》已无此条,则“施悬鱼”之类似乎已允许民用。但此组建筑大门首所用的斗拱,仍是一以贯之的非民用。
[14]参见[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八七至八八:“(宋徽宗宣和五年)六月十一日,中书省言:近降指挥,禁止市井营利之家,不得以官号揭榜门肆,其医药铺以所授官号职位称呼自不合禁止。检准宣和五年三月十七日延康殿学士赵遹奏,乞降睿旨禁止市井营利之家、伎巧贱工不得以官号揭榜于门肆,诏令开封府禁止,外路依此。诏宣和五年三月指挥更不施行,令开封府出榜晓谕。”(第6539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15]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员外”条, 第35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16]张政烺:《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朝奉郎”条,第946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八七至八八,第6539页。
[18]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太丞”条,第9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19][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三十三,九卿门,太常寺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0册,第7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0]林正秋:《宋代生活风俗研究》之《质库放债》,第491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2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四,考二九六,记宋徽宗崇宁三年诏曰:“神考议以三舍取士而罢州郡科举,其法行于畿甸而未及郡国。肆朕纂图,制诏有司讲议,其方书来上,悉推行之。设辟雍于国郊,以待士之升贡者。又与临幸加恩博士弟子有差。朕劝励学者至矣。然州郡犹以科举取士,不专于学校。其诏天下,将来科场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庶几复古。自此岁试上舍悉差知举如礼部试。”(中华书局1986年版)
[22]参见何忠礼:《北宋礼部贡院场所考略》,《河南大学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之《徽宗时的学校升贡》,第130—133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2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四,考二九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
[24]如《宋史·选举志》:“进士文卷、诸科义卷、帖由,并随解牒上之礼部。”([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五,志第一百八,选举一,第360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宋会要·选举》:“(真宗景德二年)十二月五日,礼部贡院言:‘昨详进士所纳公卷,多假借他人文字。或用旧卷装饰,重行书写,或被佣书人易换文本,是致到省无凭考校。请自今并令亲自投纳,仍于试卷上亲书家状。如将来程试与公卷全异,及所试文字与家状书体不同,并驳放之。或多假借他人文字,辨认彰露,即依例扶出,永不得赴举。其知举官,亦望先一月差入贡院,考较公卷,分为等第。如事业殊异者,至日更精加试验。所冀抱艺者不失搜罗,躁进者难施伪滥。’从之。”([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七至三之八,第4265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又记:“(仁宗天圣元年)十月十二日,礼部贡院言:‘旧制诸州解发举人试卷,并家保状试纸等置库编排封锁,合差官与主判官同加检勘。’从之。”([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三,第4268页)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之《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亦记:“诸州士人,自二月间前后到都,各寻安泊待试,遂经部呈验解牒,陈乞纳卷用印,并收买试篮桌椅之类。试日已定,隔宿于贡院前赁房待试,就看坐图。”([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13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25][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五,志第一百八,选举一,第3604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26][宋]李焘:《贡院记》,载[宋]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四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4册,第80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7][宋]李焘:《贡院记》,载[宋]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四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4册,第805页。
[28][宋]王应麟:《玉海》卷一一二,学校下,辟雍,《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6册,第49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按:引文已据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校,小字注二本相同。
[29][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一十,选举三,第3663页。
[30][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学校三,考三九六。
[31]按:论证参见前章《〈清明上河图〉之“上河”命意考》。
[32]林珊:《宋代的书铺与科举》,《文史知识》2009年第10期。
[33][元]刘一清撰,[清]蒋光煦校补,周膺、吴晶点校:《钱塘遗事》卷十,第147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版。
[3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三一,第4277页。
[35]按:姜青青分析此三个“解”字的环境,认为“余辉先生的见解可能最接近历史真相,挂‘解’字招牌的铺子应该是算命、解梦等聊天问道的地方。”参见俞倩:《求“解”》(《杭州日报》2016年5月16日第A18版,城市新闻)。注:此系记者俞倩的采访稿,笔者遍查姜青青原文不得,可能是一次演讲。
[36][宋]王应麟:《玉海》卷一一二,学校下,辟雍,《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6册,第49页。
[37]按:陈珲女士标注此方形建筑群为“钱湖门瓦子”。参见陈珲:《〈西湖清趣图〉为南宋院画考》(《杭州文博》2014年第1期);参见记者郑娟娟以《南宋西湖全景图杭城首秀 文史学者陈珲的梦圆了》为题(杭州网2013年7月11日,http://ori.hangzhou.com.cn/ornews/content/2013-07/11/content_4805802.htm),记者赵典、边晓丹等以《“天城”原来美成这样 疑似南宋西湖全景图首次在国内亮相》为题(《杭州日报》2013年7月11日,第A08版,都市新闻),对陈珲“发现南宋院画《西湖繁胜全景图》”新闻发布会的报道,二种新闻报道均可见陈珲女士标注的图片。应守岩《〈西湖清趣图〉之我见》亦赞同“钱湖门瓦子”说(《杭州文博》2014年第1期)。
[38]按:如前所引宋李焘《贡院记》的有关记载。
[39]参见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五,“殿试不避亲”:“国朝之制,发解进士及省试皆置别头场,以待举人之避亲者。自缌麻已上亲及大功已上婚姻之家,皆牒送。惟殿试则虽父兄为试官亦不避。蓋以无别试之故也。”([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五,第774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宋史·选举志》:“旧制秋贡春试,皆置别头场,以待举人之避亲者。自缌麻以上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惟临轩亲试,谓之天子门生,虽父兄为考官,亦不避。嘉定元年,始因议臣有请,命朝官有亲属赴廷对者,免差充考校。十二年,命国子牒试,禁假托宗枝、迁就服属,犯者必置于罚。”([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选举二,第363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40]如前已引《文献通考》所记,宋徽宗宣和三年虽诏罢三舍法,“惟太学仍存三舍,以甄序课试,遇科举仍自发解。”([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四,考二九六)
[41]按:有关此《西湖清趣图》真伪问题,在2013年曾引起研究杭州史的学者们热烈讨论,笔者于杭州地方史学养不足,无力介入判断。
[42]注:所谓“杂犯”,即“杂犯不考试者”,也即犯“策论诗赋不考式十五条”者,此十五条为:“策一道内少五字;论诗赋不识题;策论诗赋文理纰缪;不写官题;用庙讳、御名;论少五十字;诗赋脱官韵;诗赋落韵,用韵处脱字亦是;诗失平侧,脱字处亦是;重叠用韵;小赋内不见题意,通而词优者非;赋少三十字;诗韵数少剩;诗全用古人一联;诗两韵以前不见题意,通者非。”参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三至三之二六所录宋仁宗庆历四年三月十三日翰林学士宋祁等言事。(前揭第4273—4274页)
[43]参见何忠礼:《宋代殿试制度述略》,《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龚延明、何平曼:《宋代殿试“不黜落”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4]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第四章“宋朝贡举省试制度”,第22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45][元]刘一清撰,[清]蒋光煦校补,周膺、吴晶点校:《钱塘遗事》卷十,第147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版。
[46]按:笔者主现存《清明上河图》即为完整卷,详见前章《〈清明上河图〉的格局及命意之关键》
[47][宋]朱熹注:《周易本义》卷二,下经,第36页,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宋元人注《四书五经》。
[48]王文锦:《礼记译解·礼运第九》,第287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49][宋]王安石:《拟上殿札子》,[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四十一,札子,第439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50][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四,考二九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
[51]参见[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九,“(神宗元丰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御史中丞李定等言:……上之太学置斋舍八十斋,斋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内舍生三百,上舍生百,合总为二千四百。生员入学,本贯若所在州给文据,试而后入。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又一试,补上舍生。誊录、封弥如贡举法,而上舍则学官不与考较。诸斋月书学生行艺,以帅教不戾规矩为‘行’,治经程文合格为‘艺’。斋长、谕、学录、学正、直讲、主判官,以次考察籍记。”(前揭第2976页)《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一五:“(徽宗崇宁)三年正月九日,中书舍人薛昂言:窃见太学外舍生日破钱二十八文,内舍又加二文,米、面、蔬、肉、薪炭、料物之直,尽在其中。”(前揭第2979页)
[52]譬如著名的四川眉山县人苏轼、苏辙兄弟就是在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由其父苏洵带领到开封府参加的发解试。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二,第44—46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53]《清明上河图》卷后燕山张著跋曰:“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
[54][宋]汪洙撰,王不语、余竹译注:《神童诗》,第5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汪洙,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
[55]《周易·系辞上》第十二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宋]朱熹《周易本义》卷三,第63页,天津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宋元人注《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