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题诗水准之疑
图5.5 《听琴图》局部之蔡京题诗
此《听琴图》的蔡京题诗(图5.5)为:
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第一句用蔡邕焦尾琴典故,赞美弹琴人如蔡邕。第二句表面描写松风,实赞其琴艺高超,典出传为晋嵇康所作的古琴曲《风入松》,唐皎然和尚写有《风入松歌》描写此曲感人的音声:“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飗。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美人夜坐月明里,含少商兮照清徵。风何凄兮飘飉,搅寒松兮又夜起。夜未央,曲何长,金徽更促声泱泱。何人此时不得意,意苦弦悲闻客堂。”[11] 唐刘长卿亦有《听弹琴》:“泠泠七丝(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12]但第四句“似听无弦一弄中”却与第三句之意有所齟齬。此无弦琴典出陶渊明,萧统《陶靖节传》记其放旷脱略,“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13]此句虽可解为赞美其大音希声,而终不脱不解音之囿,属于用典不周,不仅与第三句自相矛盾,且冒犯至尊,弄巧成拙。并且,第二句已出“疑有”,第四句复用“似”字,如此等等,均暴露出作者藻饰能力之不足,实在难以感动文艺天资奇高的宋徽宗。所以,无论此图是徽宗代笔,还是徽宗真笔,此等诗作都不具备题写在图上的资格。
而另一方面,蔡京也是当时著名的才子,不仅书法倾倒世人,文采也是高华出众,现存蔡京诗文作品有《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和宋徽宗文会图题诗》,有宋人王明清《挥麈录》所收他与宋徽宗(祐陵)庚和往还诗及《太清楼特燕记》、《保和殿曲燕记》、《延福宫曲燕记》[14]等,读之即可了然。
如蔡京《和宋徽宗文会图题诗》:“明时不与有唐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虽然阿谀肉麻,却也义理通达,文情豪迈。又如其《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图5.6):
臣伏观御制雪江归棹,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边,雪江归棹之意尽矣。天地四时之气不同,万物生天地间,随气所运,炎凉晦明,生息荣枯,飞走蠢动,变化无方,莫之能穷。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笔,备四时之景色,究万物之情态于四图之内,盖神智与造化等也。大观庚寅季春朔太师楚国公致仕臣京谨记。
图5.6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之蔡京跋 故宫博物院藏
观察细致,文字清绮精洁,思致洞明通达,虽是极力吹嘘宋徽宗丹青之神妙,却也入情入理,足动人主之心。反观此《听琴图》题诗,真若霄壤之别。所以,此《听琴图》的题诗,应非出自蔡京之手。是为三疑。
以上略述三疑,究竟如何,亦不敢自信,尚祈大雅教之。
(原载《中国书画》2019年第2期)
【注释】
[1][清]英和等辑:《钦定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十,列朝名人书画:“宋徽宗听琴图一卷。本幅绢本,直幅,横装,纵四尺六寸八分,横一尺六寸三分,设色,画苍松挺秀,翠篠浮筠,凌霄花叶纷披缭绕松上。一人黄冠缁服,危坐石墩,抚弦动操,右置乌几铜炉,香熏烟袅。二朝士左右旁坐,一纱帽绯袍,右手反拄石墩,左手执团扇按膝上,俯首凝神倾听;一绿袍端坐拱手,注目仰谛,有心领神会之状。一蓬头童子叉手侍立於后。琴几前对绮石,上置铜鼎,内莳琪花一种。上方有宣和瘦金书‘听琴图’三字。蔡京题句:‘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臣京谨题。’无印。下方有宣和御押,上盖御书玺一。前隔水宣和瘦金书‘听琴图’三字,上盖双龙小玺一。下钤缝印二:宣、和。后隔水钤缝印四:政和、宣和、政、和。鉴藏宝玺五玺全:宝笈三编、收传印记、蕉林、秋碧、蕉林鉴定、蕉林梁氏书画之印、内府图书之印、苍岩子、梁清标印、观其大略。”《续修四库全书》第107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清]胡敬撰:《西清札记》卷二:“宣和《听琴图》,轴,绢本,设色,画苍松一本,蔓以女萝,生翠欲滴。中坐者方袍素履,据石抚琴,旁置棐几博炉。二朝士左右侍坐,一衣绯,一衣绿,端拱注听,一髼头童子叉手侍立。上方瘦金书‘听琴图’三字,下有‘宣和’御押,本幅居中蔡京题:‘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谨案:此徽庙自写小像也。旁坐衣绯者,当是蔡京。题御容乃敢以行押大书幅端,亦无忌惮之甚矣。”[清]胡敬撰:《胡氏书画考三种》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3]谢稚柳:《赵佶听琴图和他的真笔问题》,《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
[4][元]脱脱等撰:《金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第2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按:“五德终始说”为战国驺衍所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邹衍之学曰:“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史记》卷七十四,第2344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又,南朝宋裴骃集解曰:“刘向《别录》曰: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同上,第2348页)
[6][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第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7][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一,志第一百四,舆服三,第3530页。
[8][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志第一百六,舆服五,第3561页。
[9]刘复生:《宋朝“火运”论略——兼论“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0][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四,第7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唐]皎然:《风入松歌》,[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一册,卷二十三,“琴曲歌辞”,第305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12][唐]刘长卿:《听弹琴》,《全唐诗》第五册,卷一百四十七,第1481页。
[13][梁]萧统:《陶靖节传》,[明]张溥:《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卷八十一,《梁萧统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14册,第49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4][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余话”卷之一, 第271—281页,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