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戏:《骷髅幻戏图》之意蕴结构

三、幻戏:《骷髅幻戏图》之意蕴结构

此《骷髅幻戏图》之所以引人入胜,最主要的是在于潜藏其中巧妙的多重幻戏结构,正切其题名之“幻戏”,亦复有调笑谐谑之意,十分耐人寻味。兹分说如下:

其一,此图最受人瞩目者是两个操控,即大骷髅以手提线对小骷髅的操控,无形之手、无形之线又对大骷髅的操控。后者则尤为引人遐思,为了养家糊口,大骷髅只有努力工作,是家人对其操控?还是命运对其操控?推而广之,人生在世,又有谁能够免乎身不由己?苏东坡曾为之浩叹:“常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21]如梦似幻,是为此图第一重意蕴结构也。

其二,此图潜藏着一个交相生发的幻术结构,甚至观图者也会不自觉地落入其中。清人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于《髑髅弄婴图》所阐发之言,可供我们参考:

髑髅而衣冠者众见,粉黛而哺乳者己见也。与儿弄摩候罗亦髑髅者,日暮途远,顿憩五里堠者,道见也。与君披图复阿谁,见一切肉眼作如见观。[22]

其大意为:我们所见之大骷髅,画中人并不能见,他们所见只是血肉之躯,本与我们观众所见者不同;与儿弄摩候罗亦髑髅者,日暮途远,顿憩五里堠者,则是更上一路的得道之见。而我与君相与观此图,不知又有谁人见焉,其所见者何也?所谓“众见”、“已见”、“道见”、“谁见”,环环相生,实类幻术。《旧杂譬喻经》记有梵志吐壶,壶中有女,女复吐壶,壶中有男,最终复归梵志一体的故事:

太子上树,逢见梵志独行,来入水池浴。出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人,与于屏处作家室。梵志遂得卧,女人则复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年少男子,复与共卧,已,便吞壶。须臾,梵志起,复内妇着壶中,吞之已,作杖而去。[23]

梁吴均《续齐谐记·阳羡许彦》亦有书生吐女,女复吐男,男亦吐女,最终复归书生一体的故事:

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彦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殊绝。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怨。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书生既眠,暂唤之,君幸勿言。”彦曰:“善。”女人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乃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一锦行障遮书生,书生乃留女子共卧。男子谓彦曰:“此女子虽有心,情亦不甚,向复窃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言。”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闻书生动声,男子曰:“二人眠已觉。”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须臾,书生处女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独对彦坐。然后书生起,谓彦曰:“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邪?日又晚,当与君别。”遂吞其女子。[24]幻戏重重,与此图所隐含者正复相似,是为此图第二重意蕴结构也。

其三,此图乃各种背反者之诡异合体:生命与死亡、天真与沧桑、欢笑与死寂、温情与冷酷、妇孺之乐与睿哲之思、俗世之欢乐与独醒之观照……尤其是观者明白,身在局中者却浑然不觉,这种背反着实令人难忘,恰似《楞严经》中,佛见阿难将遭大幻术,而阿难浑然不觉也。[25]如此种种,水乳交融,虚虚实实,冷冷热热,亦真亦假,如梦如幻,是为此图第三重意蕴结构也。此意蕴得之最难,描摹亦最不易,自当与李嵩起自社会底层,最终以卓越的艺术成就跃入社会上层为待诏的人生历练有关,惟其如此,方能到此。

综上所述,李嵩《骷髅幻戏图》以精绝之笔,启用当时习知之骷髅隐喻,调度当时习见之幻戏结构,将人间幻灭之情感与俗世简单之快乐杂糅为一体,创造出吊诡奇谲的画面,虽然惊诧古今,却丝毫未坠当时风俗画描摹人情世态之统绪,展示了李嵩个人风俗画谐谑有趣之一贯格调,也代表了古中国人生死安处的观念,不愧为一幅传世的风俗画杰作。

【注释】

[1]参见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册,第349页,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年第2版。

[2]参见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绘画全集·五代宋辽金3》,图版说明第13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3][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第69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4][清]厉鹗辑:《南宋院画录》卷五,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三册,第228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清]厉鹗辑:《南宋院画录》卷五,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三册,第2287页。

[6][清]厉鹗辑:《南宋院画录》卷五,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三册,第2287页。

[7][明]孙凤:《孙氏书画钞》,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90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

[8][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254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9]康保成:《〈骷髅格〉的真伪与渊源新探》,《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

[10][明]孙凤:《孙氏书画钞》,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90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

[11][元]吴镇:《梅花道人遗墨》卷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5册,第50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2][元]吴镇:《梅花道人遗墨》卷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5册,第504页。

[13][元]管道昇:《碧琅庵图一卷》,[清]张照等编:《石渠宝笈》卷十四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4册,第43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4][战国]庄子:《庄子·至乐》,[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六下,第617—619页,中华书局1961年版。

[15][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上,《中国古曲戏曲论著集成(二)》,第11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3年版。

[16][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第58页,杭州上天竺法喜寺流通本。

[17]刘鹿鸣译注:《楞严经》卷五,第218页,中华书局2012年版。

[18][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十,颂,第592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9][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十一,赞,第602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0][宋]释大观:《归根图》,[宋]释大观:《物初剩语》卷七,许红霞辑著:《珍本宋集五种——日藏宋僧诗文集整理研究》(下),第659—66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1][宋]苏轼:《临江仙·夜归东皋》,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册,第467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22][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上,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第455页。

[23][吴]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卷上之十八,《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24][梁]吴均:《续齐谐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第556—55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5]刘鹿鸣译注:《楞严经》卷一,第11页,中华书局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