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远游:太平之世的又一个表征
图9.10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鼓楼前的送别
《清明上河图》鼓楼门前的送别场景(图9.10),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孔庆赞、徐吉军二先生都认为反映了典型的“祖道”祭祀场景[41],即行前祭祀行神(路神)的情景,笔者完全赞同;但他们认为那个被送行的骑驴人是个“策蹇重戴”的远游士人,则似有所偏离。骑驴人当是戴帷帽的女子,沈从文先生已有结论[42],不再赘言。图中可见,一行人中以那乘驴戴帷帽的青年女子为主人,正依依不舍回顾着两位送行的老者。那两老者,一个站立,是为司念祈祷文者,其右手执一边垂下之文卷,似才念完卷上文辞;一老者单膝脆地,是为司献牲礼者,其头微仰视,手搭浅筐提梁,筐中侧躺一只羊。女子所骑驴头左旁有牵驴一仆,此仆后,驴左旁,亦有挑担一仆,担上挂伞。驴前则是一辆刚刚起动的串车(一种独轮车),一驴一人在前拉,一人在后推,人驴皆吃力,显然载重很大。那么,画家画这个场景的目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亦是作为太平之征。理由如下:
其一,女子而远游。据沈从文先生的研究,自唐开元、天宝以后,帷帽制即已废除,但“及至长途远行,依旧施帷帽以防风尘,并避人窥视。”[43]可见此女子是远行之装扮。(图9.11)
其二,辎重多。女子后有一仆挑担,担中当是他们主仆随身取用的物品。那一驴两人推拉的串车中,装载的东西更是不少,否则用不着两壮汉外加一驴。看来女子此行有搬家的性质。
其三,女子此行是雇了职业的串车要去前方的码头坐船。这种款式的串车,在靠近卷首的临河第二条街上也有一辆,正歇在临街的饭铺前,区别只是它用两头驴作助力,车夫似正要在饭铺里用饭。(图9.12)可见,这样的串车,当是此码头上专门为人拉货者,类似于今日的出租车。两串车似皆以柳编为车围栏,上覆带有书迹的苫盖。这种苫盖,笔者推测它应是一种防水纸,大概是用某种门幅较大的楮皮纸刷桐油而成。因为宋时已有一种可用作被衾的纸被[44],系以很多层楮皮纸制成,制成这样门幅大小的纸张更是没有问题。这种有文字的苫盖,既能防水,也当是一种招揽生意的标识或广告。
(左)图9.11 [明]佚名摹宋本 《胡笳十八拍 文姬归汉图》局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右)图9.12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第二辆有书法苫盖的串车
可见,该女子正是要从前面的码头出发远行。虽然她带了两个仆从,但若非太平时代,确也是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