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招牌小铺属于在辟雍(外学)的贡院
自唐宋以来,科举开科,始于发解。应乡试贡举合格,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与礼部省试,称发解,简称解。“解”字固然有多重含义,在当时与读书人关系最密切者,则非“发解”莫属。《清明上河图》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唯此级别不低的官署门前,除了几个仆从外,集中的是穿长衫的读书人,则此“解”字招牌,不难想象必与交关读书人命运的“发解”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徽宗崇宁三年(1104)诏罢科举,通令天下实施三舍法[21],即以学校升贡代科举,但因各种因素,徽宗朝三年一次的科举从未废止[22]。徽宗宣和三年(1121),又“诏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以甄序课试,遇科举仍自发解。”[23]也就是说,在徽宗朝,即便是在罢科举诏有效的那些年,“解”字也从未失去与科举的密切关联。
既与“发解”相关,则与此场景相关者,不外为礼部贡院之省试,或开封府之解试。开封府的解试,如同诸州府解试一样,为乡贡试,士子应试中格获选,方有得解、发解之说,因而有解试之名。而得解举子由诸州府发解到礼部参加省试,在与试之前,须由礼部查验举子试卷、解牒、家保状等等,具体落实的场所就是礼部贡院[24]。开封府及诸州府试在秋,礼部贡院的省试在春,所谓“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25]。而观此图,柳树枝条嫩绿,槐榆之类枝条光秃尚作蟹爪鹿角状,正为初春之景,因此,首先可以确定,此场景与秋季的开封府解试无关。
而北宋以来,贡院“取具临时”[26],直至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八月,于城南(南薰门外)营建辟雍(即太学的外学),贡院始有固定的场所。其过程宋李焘《贡院记》有记曰:
国朝贡举,率循唐旧,间命他官知贡举,而贡院固属礼部。元丰尝废贡院,印亦随毁,寻复给印,而贡院则犹取具临时。元丰末年,开宝寺实寓贡院,火,试官有焚死者,而试卷悉为灰烬。此非有司苟简之过欤。崇宁弥文,创建外学,以待四方所贡士,则礼部贡院自是特起,不复寓他所矣。政和二年,又从董正封建请,令诸州遍立贡院。[27]
有关辟雍外学的地址及规模状况,宋王应麟《玉海》之“崇宁辟雍外学”记曰:
崇宁元年八月己卯,建辟雍外学。南薰门外。一本云:置于城南,处天下贡士。十月十七日戊辰初建。辟廱外圆南(内)方,为屋一千八百七十二楹。宰臣言:奉诏天下立学官贡士,仍建外学于王国之南,待其岁考行艺,升之太学。增上舍二百人,内舍六百人。处上舍内舍于太学,处外舍于外学。十二月二十九日,为文宣王殿。三年十一月甲戌幸太学,遂幸辟雍。大观二年正月朔御制《辟廱记》。[28]
《宋史·选举志三》亦记:“命将作少监李诫即城南门外相地营建外学,是为辟雍。”[2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之“学校考”所记亦同,唯明言时为“徽宗崇宁元年”[30]。总之,此辟雍(外学)是在东京城的城南,为外圆内方之建筑群,有屋一千八百七十二楹,还建有祭祀孔子的文宣王殿,可谓规模宏大,占地广阔。而观此图,“解”字招牌下的小铺及临街的官署大门,位于卷尾,远在大码头[31]之西偏北,若综合考虑东京城外汴河之形势,当不难判定“解”字招牌下的小铺及临街的官署大门,亦在东京城南,即南薰门外。又联系到“解”与学校、科举的密切关系,则亦不难推论,临街的官署大门内,应该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建起的辟雍外学,也就是举行省试的贡院之所在,小铺则是其下属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