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及脚店彩楼的第二个职能:镇锁
图7.5 《清明上河图》局部之竹竿春幡
镇者,压也,厌(压)胜也。《周礼》即有“镇”的观念的记载,即以山来安地德[12]。如晋孙放《庐山赋》有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敞之原。”[13]又如控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江苏镇江,据北固山之险,旧名丹徒、京口、润州等,至唐“建中元年,合浙江东、西二道,置定海军”,宋初属浙江路,“开宝元年改镇海军为镇江军,郡守曰知润州军州事”,“政和三年升润州为镇江府”[14],沿用至今,其在唐宋时代的改名不为无谓。又唐杜甫《石犀行》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清杨伦题注曰:“《华阳国志》: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全蜀总志》:李冰五石犀在成都府城南三十五里。”[15]又注曰:“按郦道元《水经注》,李冰作石犀五头,后转犀牛二头在府中,一头在市桥,二头沉之于渊。公诗‘缺讹只与长川逝’语,正与此合。”[16]可见,早在秦代就有了这种镇压厌胜法,为的是镇压水中精怪。
本图所着重描写的似山形的脚店的彩楼、鼓楼,正是对于镇山的模拟,而具备通天的神性的华表,作为厌胜之物,也是非常恰当了。
锁者,关锁也,民俗文献中,关锁主要是关锁水财之意[17],乃是基于古来得水为上、视水为财的观念。晋郭璞《葬书》曰:“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18]又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19]宋赖文俊《催官篇》卷二:“砂为贵禄,水为财源,故砂贵而水富也。”[20]而山、桥等,经过相士的“喝形”(或“呼形喝象”),便成了实现这种关锁的上好工具(图7.6),乃至变成了习见的修辞。北宋黄裳有“南北山形两斗龙,画桥横锁水西东”[21]之句,言南北山相对像两龙相斗,美丽的桥像一把锁锁住了东西漫流的水,就是典型的“喝形”式修辞。又如杭州西湖苏堤六桥之第二桥,当时人命名“锁澜”[22],传沿至今。南宋吴文英亦有《解蹀躞》词云:“情共天涯秋黯,朱桥锁深巷。”[23]
图7.6 杭州某酒店门前的锁财桥(作者摄影)
那么具体到此图,又是如何关锁水财的呢?其实也很直观。观察图中那3只在船尾摇大橹前进的小船(其中有一只半隐于虹桥下),那2只分别被5个或6个纤夫拉纤的大船,就可以知道水流的方向了,乃是与他们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他们都是在逆水行舟。那么虹桥对于河流的迎逆或者截流,就是关锁水财,而某物与虹桥相对,且不与水流方向相冲,某物便是得财者。纵观全图,虹桥之右,自脚店的彩楼欢门起的所有店铺,也就是基本上全图绝大部分的店铺,都是得财者,而最大的得财者,则是又高又大的鼓楼,其所聚之财气,又随着它的击鼓报时,传遍四方。
因此,虹桥(附带华表)与脚店彩楼,既具有交会三才、镇妖锁财的功能,亦呼应着全局,根据常识及平衡的原则,应该就是原本全卷的中心。而确定其为全卷之中心,则全图是否有毁损,似乎也可以作一些推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