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毛饮血的有巢氏
在距今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多生活在温暖的南部,依河流而集聚。当时的古黄河下游,今安徽省巢湖流域,有一个古巢国,是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之一,其部落首领便是被誉为“华夏人文始祖”的上古帝王“有巢氏”。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的数量相当稀少,且尚不会使用工具也没有火种,遍布各处的禽兽蛇虫尤其是凶恶的猛兽,以及不可预测的天灾诸如洪水,给生活在地面的人们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人和其他弱小的动物一样,居无定所,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过着胆战心惊的逃亡生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巢氏的出现。
传说有巢氏出生于九嶷圣地,苍梧之丘,他聪明机警,胆识过人,少年时曾游历仙山,有幸得仙人点化,因而拥有超凡脱俗的智慧。他游走各处,来到巢湖,看到人们过着这般痛苦不堪的生活,便留了下来,希望能够改变现状。一天,有巢氏偶然间看到了几只鸟雀在树上筑巢,突然脑海里闪出一个念头——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一样住在树上呢?很快,有巢氏就把自己的想法付诸现实,指导人们将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搭建起来,把顶部和四周都严严实实地遮挡起来,这样建造的住处既能防风避雨,也能有效地抵挡猛兽的攻击。
有巢氏发明的“巢居”使人们过上了相对安定的日子,有了“家”的感觉。为了感谢有巢氏,人们便推选他作为当地的部落首领,带领大家更好地生活。有巢氏当上首领后,果然不负众望,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了很多造福人类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教会人们找到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先秦古籍《庄子·盗跖》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橡栗又被叫作橡实、橡子,椭圆形,外壳坚硬,呈棕红色,内仁如花生大小,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少量鞣酸。
有巢氏教会了人们如何采摘和食用植物的果实,橡栗就是那个时代主要的食物之一。他们白天摘捡橡栗,晚上便回到树上休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有巢氏发觉橡栗虽然采摘容易,但个头小,数量少,还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进食需求。几经思索后,他便把目光放在了动物身上——猎取禽兽作为食物。
古埃及食品
古埃及饮食文化涵盖的时间范围超过三千年,但是直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为止,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他们的饮食结构相当稳定。古埃及人的食谱以小麦和大麦为主,最常见的水果是椰枣,此外还有无花果、葡萄(及葡萄干)、棕榈果(生吃或浸制果汁)、鳄梨等。可以看出,古代埃及和我国古代的主食饮食还是相差无几的,但水果方面由于气候、地域等环境差异而有不同。
随即,有巢氏想出了捕猎的方法,并将其传授给自己部落的人,教会他们捕猎鸟兽作为食物。为了使生肉便于食用,他还发明了两种处理生肉的方法——“脍”和“捣”。“脍”是指用薄且锋利的石头将生肉割成薄片;“捣”则是用圆滑的石头将生肉捣至松散方便咀嚼。然而,随着捕猎能力的提高,有巢氏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有时候捕猎的肉太多,吃不完,不久就会坏掉,该怎么办呢?琢磨一段时间后,有巢氏又想到了两种生肉的贮存处理方法——“肺”和“绅”,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脯”和“鲊”。“脯”即将割成的肉薄片风干保存,“鲊”则相对复杂一点,抹上他们当时的一些“调味料”再进行风干,过程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腌制。
经过有巢氏的这一番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造,古人类也终于过上了居有定所、食可果腹的原始生活,且还实行了族外通婚、土葬等制度,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有巢氏也因为一系列功绩,名声大噪,被推崇为当时的联盟部落总首领,被尊称为“巢皇”。有巢氏执政后,迁都于北方圣地石楼山。
不过,那时人们由于生吃鸟兽之肉,饮用冷水和动物的血,生冷腥臊之物对肠胃伤害很大,所以普遍身体孱弱,寿命较短。这样的饮食状况实际上与动物并无两样,被后人用“茹毛饮血”概括。这在饮食文化史上,是史前的蒙昧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