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化境为美食
明代时,相较于宫廷饮食生活的神秘和复杂,士绅阶层更为浅显和直露。明士大夫的饮食生活延续了北宋时期文人们的豪放,但更丰富多彩、形形色色,既有极度奢靡的宴会场景,又有“妓鞋行酒”的放浪形骸,也有对朴素淡雅的追求。
当时,饮食方面还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以鹅为贵,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无一例外地将鹅肉视为最美味、最尊贵的家禽肉类,士大夫阶层自然也不例外。
据明代沈榜所著的《宛署杂记》中记载,明代官宴分为“上、上中、中、下”四类,但只有办上席时才能有鹅肉;明朝官员海瑞曾制定过一份《督抚条约》,其中有一条规定招待官员,用鸡、鱼、猪肉即可,不能用鹅,以此表示清廉;太仓人王世贞的《瓢不瓢录》中记录了一段关于鹅的故事,说的是他的父亲在担任御史时,因按规定工作餐不能吃鹅,有人为了讨好,就将鹅掐头去尾,装上鸡头鸡尾,意图蒙混过关。
明成化年间 景德镇珐琅瓷碗(祭器)
10.8厘米×15.6厘米×4.4厘米。此碗颜色明丽,制作工艺精美,应是古代贵族用餐时使用的。
明人视鹅馔为尊,是一种风尚。时尚的兴起,看似一蹴而就,实际上却是历朝历代风俗爱好的加成,其中不能忽略的便是文人雅士的力量。鹅在家禽中以高颜值胜出,人们对鹅的喜爱古来有之,再加上文人诗文的宣传,如唐代的贺知章、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范仲淹等都曾对其作诗进行赞美,鹅的高贵和美好也就越加深入人心。而在鹅肉的推广上,尤其是在明代以鹅肉为贵的风气形成方面,画家倪瓒是不可忽略的一人。
汉代墓葬陶制食品盒
用于盛放食物,可用于存放多余食物以及烹调好的食物,使食物便于携带。
饮膳正要(部分)
《饮膳正要》是元代忽思慧所撰的一部描写饮食和营养的专著。全书共三卷,卷一为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为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克中毒等。卷三为米谷、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前附三皇圣纪,并配有插图一百八十多幅。此为明景泰七年内府刊本。此书主张预防重于治疗,强调食补的功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营养学专著,其所列食补诸方,制作简便,用料多为易得之品,且书中记录了不少蒙古族的食物名称,饮膳术语及卫生习惯,也增收了回回豆子、必思答等当时域外或少数民族习用的物品,为研究我国古代营养学及元代饮食卫生习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倪瓒不仅爱鹅,对鹅肉亦是钟爱有加,后来还成为一位擅长烹制鹅肉的“野生大厨”。
倪瓒,字元稹,号云林子,是元末明初的代表画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倪瓒祖父富甲一方,因而他自小家中富有,生活无忧,受家庭环境影响,醉心于诗文作画,洁身自好并无陋习。倪瓒在作画上很有心得,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开创了折带皴的技法,对后世影响很深。
除了吟诗作画,倪瓒的另一个大爱好便是喜鹅,相传他有很严重的洁癖,因此独宠白鹅,将其视为白鹤一样高贵,常引用于诗中,作于画中。
1336年时,苏州狮子林初建,其主持者天如禅师邀请倪瓒为其设计构图。倪瓒经过实地勘察,精心构思后,设计出了一卷大气磅礴的寺庙园林图,一时间轰动了整个苏州城。当时,苏州一家酒楼的老板也听说了这件事,对倪瓒颇为仰慕,特意烹制了一尾桂鱼送给他品尝,而倪瓒本人清高孤傲,个性十足,不善阿谀奉承,他吃过后直言平淡无奇。酒楼老板听后,非但没有生气,还十分欣赏倪瓒的性格,又奉上一盆烧鹅。这次倪瓒吃后,连称妙哉,最后竟将一整只大鹅吃了个一干二净。
倪瓒回到家中后,对鹅肉的鲜美甚感兴趣,又因他本就对烹饪之事很有研究,就将酒楼老板的制鹅方法进行了改良创新,多次实践,后收录在自己所著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倪瓒的这本食谱,共记录了五十多种饮食的烹饪之法,包括不少菜品,如蜜酿蝤蛑、雪菜、青虾卷等,其中以“烧鹅”最为著名,深受后世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