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太白鸭
唐人尚游,尤其是文人,几乎各个都曾有游历的经验。
在唐朝民族大融合、物产丰富、烹饪技术发达、饮食文化繁盛的背景下,空间位移导致的时空转换在饮食方面给文人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促进了其饮食意识的觉醒以及作品中饮食题材的扩展。
唐代文人除了爱喝酒饮茶外,也热衷于探索发现美食,并喜欢在作品中将自己见识到或者品尝过的各式美食吟诵出来,不管是山珍海味、精致佳肴,还是糙米野菜、粗杂乱炖,诗人们都能写出它们的精妙之处。
东周 青铜甗
高21厘米,直径29.2厘米。蒸制食品从上古就已经出现,一般蒸制食品的锅具都由两部分组成,下面是盛水的容器,用来加热;上面的锅具用来盛放需要加热的食物。就蒸制食物的原理而言,唐代蒸制食品与东周基本无异,但制作炊具的材料已经发生了改变。
不过由于个人境况不同,文人们实际的饮食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饿走半九州”,有时连粗茶淡饭都不能吃上,更别说品尝山珍海味了;为官多年,颇有积蓄的白居易生活则相对优渥,热爱美酒佳肴,对饮食颇为讲究;至于游历经验最丰富、活得最潇洒的李白,在饮食上也相当洒脱,他吃遍大江南北,与不少美食都曾结缘,四川名菜太白鸭,与他就有一段有趣的渊源。
李白幼年时随父亲从祖籍甘肃陇西迁至四川绵阳,在四川生活的近20年里,早已习惯了当地的饮食风俗,特别是焖蒸鸭,随着吃的次数越来越多,李白逐渐掌握了焖蒸鸭的做法。
742年,李白得玄宗赏识奉命进京担任翰林供奉,一时间名声大噪。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怀有兼济天下的抱负,想要在朝堂上有一番作为,然而,玄宗看中的是李白的文学才华,只是让他填词写诗,并没有重用他的打算。
向来放荡不羁的李白在人际交往方面并不擅长,他不会刻意迎合,藐视权贵,因此得罪了杨国忠、高力士等人,遭致诋毁,被玄宗渐渐疏远。
那一段时间,李白总是闷闷不乐。有一天,一个朋友来看望他,李白就用鸭子和黄酒以焖蒸鸭的做法做了一道新的鸭菜来招待朋友。席间,朋友对李白的手艺赞不绝口,听罢李白的烦心事就提议道:“听说玄宗喜欢吃喝,你何不把这道鸭菜献给他呢?”李白觉得朋友说得很有道理,可以一试。
不久后,李白就以焖蒸鸭为蓝本,用大肥鸭加上陈年老酒,再辅之葱、姜、枸杞、老汤等,烹制了一道鸭肴献给玄宗,希望能够通过此拉近与帝王的距离,获得重用。玄宗吃过后,对这道汤醇肉美的菜肴大加赞赏,又赐名“太白鸭”,但他仍只是对美食感兴趣,并不理会李白口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理想。见此状,李白对玄宗彻底死了心,便辞去官职远离了朝堂。李白进菜虽没有达成目的,但太白鸭却因此闻名天下,并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