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涮羊肉
如今,吃火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且很受欢迎的饮食方式。实际上,火锅吃法在我国非常久远,在战国或者更早时期就已出现,《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人在进行大型庆典活动时,会击钟列鼎而食,所谓列鼎而食,就是将牛羊肉等各种食材放入鼎中煮熟,然后分食。这种吃法大概就是火锅吃法的原始形态,不过在当时并不多见,只是在重大祭祀宴上才会出现。
而火锅在我国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关于其前身,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东汉时期的镬斗,东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种青铜制的,肚大边沿矮的锅,叫“镬斗”,和如今的火锅非常相似,西汉海昏侯的陪葬品中,还有一种加热器具,类似火锅炉;二是三国魏文帝时期的铜釜,《三国志·魏志·钟繇传》中说:“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五熟釜,即一种铜制的类似锅一样的炊具,内有分格,可以同时煮多种不同的食材,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九宫格火锅。
忽必烈像
唐宋时期,关于火锅以及火锅吃法的记载已经非常多且详尽了,不仅出现在各种史书、饮食专著上,在各大诗人的诗歌中也都有,比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描述的便是和友人一起围炉喝酒吃火锅的场景。可见,吃火锅在当时已经非常流行了。
围锅而食的吃法及火锅的历史虽长远,但是古人吃火锅时所用的食材和我们如今还是有所差别的,一是种类不够多,二是处理方式不够精,比如现在人们在吃火锅时普遍喜欢的涮薄片羊肉,在元代之前都是吃不到的。
南宋 陈居中绘《胡人饮酒图》
画中可见两位胡人,相对坐在彩色编制毯上对酌,可能是赶路的途中停下来歇脚,身旁还有两匹马儿在吃草等候。
据史料记载,涮羊肉或者说羊肉火锅,始于元代,兴于清朝。《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关于涮羊肉,有一种说法,其出现得益于元世祖忽必烈。
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游牧民族,有着与汉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在饮食上以牛羊肉为主食。忽必烈率军南下时,由于长期脱离草原,加之后勤储备不足,蒙古军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前每餐必备的牛羊肉成为奢望。
一次,大战在即,可士兵们却一个个饥肠辘辘、无精打采,就连忽必烈本人也因为很久没有大吃牛羊肉而饥馋不已。恰在这时候,有探子来报,说是不远处发现了似是羊的动物。忽必烈就命伙夫将羊全数虏来,宰杀剁块后,清炖来吃。伙夫按照吩咐一一进行,可就在羊肉即将下锅时,又有探马来报,称敌军已经逼近军营。美食在即,忽必烈实在不愿离去,但军情紧急又容不得他长时间耽搁,忽必烈就开始催促伙夫赶快将羊肉煮熟端上来,否则就要治罪。伙夫接到命令心骂忽必烈故意为难他,羊肉那么大块怎么也得煮上一段时间啊,但是军令不可违,着急中伙夫心生一法,将羊肉块切成了薄片,放进沸水中,等肉色一变,马上捞出,放入调料,盛了满满一大碗让人呈给了忽必烈。
元代 赵原《陆羽烹茶图》
图绘远山起伏,水面辽阔,临溪有一座茅屋,屋外丛树掩映。阁内一人坐于榻上,当为陆羽,一童子正拥炉烹茶。陆羽为唐代学者,闭门著书,不愿为官,以嗜茶闻名,有《茶经》传世。由此可见,元代的文人雅士对于茶文化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
宋·郭思 戏羊图
图中描绘的是,在盛开的梅树下,一孩童正牵着一只羊在嬉戏,图中的山茶花和梅花均是正月之花,古时“羊”通“祥”,因此整幅画是新年吉祥的意思。羊是古代人生活中重要的牲畜,尤其对蒙古族人来讲,更是他们重要的肉食来源。
清·郎世宁 开泰图
郎世宁,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年间来中国传教,入宫成为宫廷画家,历仕康、雍、乾三朝。此图为郎世宁五十八岁时之作,图中为三只绵羊,“羊”与“阳”同音,古时常用三只羊来代表“三阳”,表示万物之始,“三阳开泰”之意。
忽必烈几口将羊肉吃完,就跨上战马,出去迎敌了。获胜归来后,忽必烈才有时间回味那碗羊肉,又心生奇怪,伙夫是怎么在那么短时间内就将肉煮熟了呢?为了解开疑团,忽必烈就让伙夫当着他的面再做一遍。羊肉薄片一被伙夫放进水中,很快就熟了,香味随着四散,忽必烈忍不了诱惑,干脆就着锅吃了起来,又让众将领都进来围着锅一起吃,将领们吃过后,纷纷称赞,问这食物叫什么名字,忽必烈随口说道:“就叫涮羊肉吧。”后来,涮羊肉就被忽必烈带到了元宫,成了宫廷专菜,到清朝时,才流传到民间。
每个朝代的饮食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而元朝以豪爽著称。蒙古族喜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进食方式,对于家禽和野味情有独钟,早期,物资匮乏时,元人常捕捉土拨鼠食用。不过,随着深入中原,元人的饮食习惯受汉族影响有所改变,在粗狂之外也有细腻可言,涮羊肉的吃法就可看作一种粗细结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