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始祖伊尹

烹饪始祖伊尹

五帝时代最后一位帝王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杀掉继承人伯益取得首领之位,改变了部落原有的禅让制,夏朝得以建立。在时代变迁的历程中,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饮食文化、饮食特色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经过上古时期各位贤者的创造,到第一个奴隶社会夏朝时,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混合型经济形态,农业生产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中华先民种植了谷、稻、麦、瓜果等多种农产品。餐食方面,人们多以稻米、小麦为主食,牛、羊、鱼等为副食,贵族有时会以瓜果作为佐餐;器具方面,由于夏朝已经实现了陶器向青铜器的过渡,人们开始使用铜制的炊具、刀具和容器,贵族的饭食都要用铜制的鼎盛放,吃饭时还要奏乐击钟。

民归一德图
选自《钦定书经图说》。图中讲的是伊尹教民众饮食的故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夏朝的烹饪制度和饮食文化已初具雏形,在国家组织中设立了庖正(即厨子),专管膳食。“烹饪始祖”伊尹便是在这一职位上通过高超的厨艺亲近汤王,向其陈说天下大事,最终成为商朝开国元勋,位居右相。

伊尹生活在夏末商初,相传他在婴儿时被丢弃在伊水边,后被有莘氏的首领捡到,交予自己的厨师抚养。伊尹从小便跟着养父学习烹饪之术,他天赋过人加上勤学苦练,年纪轻轻就练就了一身很高超的厨艺本领,得到了首领的赏识,因而接替父亲成为首领的御厨。

元·佚名  嘉禾图
古代历来重视农耕农业,此图中的稻生双穗,且比其他的稻子还要高大,稻穗饱满茂密,这预示着稻产即将丰收,是祥瑞之兆,所以也称为嘉禾。稻米也是古代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

明·佚名  丰稔图
图中瓶中插着一支稻谷,稻谷饱满,稻穗沉甸甸地垂了下来,象征着丰收和富足。上古时期,人们就开始种植水稻。水稻是古代农耕时期最重要的作物。

西周早期  作册大方鼎
高26.5厘米。为西周时期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常用于炖煮食物或者作为容器盛放鱼肉。

西周  追簋
高35.1厘米,簋为盛食器,古代人一般用它来盛放煮熟的饭食,祭祀的时候也作礼器之用。器体较大,隆盖,顶有圆形捉手,侈口,鼓腹,圈足,下附方座,腹部两侧以回顾龙为耳。盖缘、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部饰连体龙纹,方座饰卷体龙纹。盖器同铭,各铸7行60字。

当时诸侯国众多,商便是其中之一,而有莘氏又是商的附属国,根据制度规定,小国需要每年向大国君王进贡。那一年,有莘氏首领便带着伊尹做的一锅鹄鸟之羹信心满满地去了商汤的国都,然而当他将汤羹呈上时,汤王却大发雷霆:“伊水如此富饶之地,你却拿一锅破汤来糊弄寡人!”

有莘氏首领吓得跪倒在地,但还是坚持说这是他吃过最美味的汤羹,希望汤王先尝一尝。汤王心里虽然生气,但也不免好奇,于是端起碗来尝了一口,顿觉齿颊留香,一口气喝了个精光,随后下旨召见做这汤羹的厨师。

汤王见到伊尹后就问:“你是如何做出这么美味的汤羹的?”伊尹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的国家小,具备的东西也不够全,如果能够得到天下那这些就不足为奇了。说到人类吃的三大类动物,莫过于水生、肉食和草食,水生的有腥味,食肉的有臊味,吃草的有膻味,味美还是恶都是有缘由的。那怎么用这些并不完美的原材料做出好吃的东西呢?首先,水是根本,五种味道酸甜苦辣咸,和三种食材也就是刚才所说的三大类,在沸水中不断翻煮,味道不断发生变化,沸腾九次就会变化九次;其次,火是关键,控制火的大小,通过疾徐不同的火势能够去掉食材的腥膻臊臭,且不失去其本质味道,所以饭食美味与否的成败就在于火候,万不可违背用火规律;最后,亮点在调味,调味不外乎酸甘苦辛咸,但重要的是先后顺序和用量的多少,它们之间的组合是非常微妙的,各有玄机,需要慢慢琢磨。至于这鼎中的变化,那就更加精妙细微了,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烹饪者要做到心中有数。若要准确把握,那就必须考虑到阴阳转化和四季变化的影响。食物能够久放而不腐烂,煮熟了又不过烂,甘而甜得不齁,酸又不至于过头,咸又不咸得发苦,辣又不辣得浓烈,淡却不寡薄,肥而不太腻,才算是美味。”

制醋图
选自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等撰,王世昌等绘。图中描绘了古代人酿醋的过程。《周礼·天官·酰人》中的“酰人”,就是专门负责酿醋和腌菜的官员。

伊尹的这段话便是著名的“五味调和之说”,在后来的《吕氏春秋·本味》中有详细记载。其中阐明了烹饪的精华所在,同时也隐含有劝谏汤王一统天下的意味。这一开创性言论开创了烹饪艺术化、哲学化的先河,对人类饮食、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伊尹不仅是烹饪高手,同时也是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通过烹饪之道讲述治国之理,为商朝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烹饪始祖”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