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原料的变迁

食物原料的变迁

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古时各个朝代和时期的食材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发现期、丰富期和变动期。

远古时期,中华先民为了生存,就会搜寻和发掘各种可食用的自然之物。开始,他们最可靠的食物来源就是各种植物,长在树上的、结在藤蔓上的、埋在土里的野生植物的果实甚至于根、茎、叶都是古人类填饱肚子的美食。当逐渐学会使用简易的工具后,动物便越来越频繁地成为他们的口中餐,且不仅仅是弱小的动物如江湖河海的鱼虾、天上的鸟雀等,有时候,庞大的犀牛、凶猛的老虎也会被人们所捕获,只不过当时因为各种条件限制,人们不能够将这些食材烹制成多种多样的菜肴,只能生吞活剥或做极简单的加工(火炙、石燔、汽蒸)。

大豆图
南宋任仁发绘。我国自古栽培大豆,现如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等,古代常将大豆炖煮或是磨成粉状食用。

黍和稷
选自《诗经名物图解》。日本,细井徇撰\细井东阳绘。黍,即黄米;稷,即高粱。是古代主要的农作物。

荇菜
选自《诗经名物图解》。日本,细井徇撰\细井东阳绘。

韭与瓜
选自《诗经名物图解》。日本,细井徇撰\细井东阳绘。

清·郎世宁  瑞谷图
雍正初年,全国五谷丰登,雍正皇帝令大学士张廷玉传旨,清朝御用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作《瑞谷图》,作好后,雍正皇帝颁示《瑞谷图》并降旨曰:“今蒙上天特赐嘉谷,养育万姓,坚实实好,确有明征。朕祗承之下,感激欢庆。着绘图颁示各省督抚等。朕非夸张,以为祥瑞也。自兹以往,观览此图,益加儆惕,以修德为事神之本,以敬民为立政之基”。可见对于饮食之本的食物,统治者也是十分看重的,因为它不仅是民生之必需,也是立国之根本。

胡萝卜
选自王世昌等绘《本草品汇精要》。胡萝卜原产于亚洲的西南部,阿富汗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历史在2000年以上。约在13世纪从伊朗引入中国,发展成中国生态型,以山东、河南、浙江、云南等省种植最多。胡萝卜其肉质、根供食用,是春季和冬季的主要蔬菜之一,享有“小人参”“金笋”的美誉。

原始农耕出现后,家畜饲养也逐渐发展起来,人类有了稳定的食材来源,不用再完全依靠狩猎获取。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主要包括粟、黍、豆、菽、稻、麦、麻等,这些谷物在农耕时期就已经相对齐全。农耕部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和猪,中国传统家畜中的六畜即牛、马、羊、鸡、犬、豕(猪)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被全部驯服。从狩猎到农耕,人类的食材来源和类型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尽管在种类上可能并没有增多,但这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原始时代结束,奴隶制社会开启后,食物原料开始了漫长又多彩的丰富期。

农作物方面,夏、商、周时期,五谷中的黍、稷、粟已经得到广泛种植,成为人们的主要食源,麦、粱、稻、麻等也在日常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粮食作物品种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据《齐民要术》记载,当时仅小米就有38种,大米13种,糯米11种。

肉食方面,动物性食物在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在饲养家畜之余也会狩猎,一些帝王贵族为猎奇,还会捕食珍稀物种,与此同时养鱼捕鱼越发平常,从家畜到野味再到各种鱼类、海鲜都成了人们的口中之物。

小麦与大麦   选自日本江户晚期绘本《本草图谱》。小麦与大麦是我国古代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除了用作主食,还会用作酿酒之用。


选自《本草图汇》。大蒜又名萌,属百合科葱属植物,原产地意大利西西里岛,中国人食用大蒜的年代较晚,大约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引进的。蒜头、蒜苗、蒜薹均是良疏又是食疗佳品,大蒜含有丰富的抗癌物质,是一种健康蔬菜。

蔬菜和瓜果方面,到先秦时期,最重要的蔬菜一共只有五种:葵、藿、薤、葱、韭,水果也不丰富,两者种类的增多主要是因为从国外传入了很多蔬菜和瓜果品类,多发生在汉朝及其后期。西汉时期,核桃、葡萄、胡萝卜、石榴、黄瓜、豌豆、胡椒、芝麻、姜、葱、大葱、大蒜、香菜、茴香由西域传入中原;三国魏晋时期引进了苹果、茄子、扁豆;唐代时,菠菜、无花果、开心果出现在中土……当然了,除了外来物产,我国本土的蔬菜和水果也有新增,比如气候温暖的江南一带,盛产荔枝、甘蔗、龙眼、槟榔、香蕉、椰子、橄榄等。

白冬瓜
选自王世昌等绘《本草品汇精要》。据古书《广雅》载:“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本草纲目》则称:“冬瓜以其冬熟也”。可见这两种叫法,都各有道理。我国在一千四百年前就熟练栽种冬瓜。冬瓜在古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蔬菜。

调味品方面,盐是最早出现的,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到了夏朝时,酿酒失败产生了醋;商朝时人们开始将酒和糖用于调味,盐、醋、酒成为当时的烹饪调味三大巨头;春秋战国时期,动物油出现,由此诞生了新的烹饪方法——“油烹”,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和蜜渍、油炸点心,花椒、生姜、桂皮、小蒜普遍运用;秦朝时调味品则越发丰富起来,麦芽糖、蜂蜜、醋、梅、豆豉、花椒、姜、蓼、茱萸都有,其中最为著名的还是秦朝“特产肉酱”;两汉时期普遍开始食用和制作植物油,除了菜籽油、麻籽油外,还有胡麻油和大豆油。此外还将秦朝的大酱做了改进,不仅有牛、羊、兔、鱼等肉类酱,也有芥子酱、榆子酱等植物酱,顺带发明了豆酱;唐代时,麻油成为油中霸主,其他调味品则是历代的综合,包括盐、醋、酱、豉、饧、糖、乳、酪、花椒、酒、姜、葱、桂皮、陈皮等。

从两宋到元明清,饮食原料进入变动期。这一时期,也有很多外来食材的传入,比如宋代的绿豆、南瓜、木耳菜、西瓜、辣椒、木瓜,明代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番茄、菜豆、油梨、腰果、西洋参、四季豆、豇豆等,清代的洋葱、洋姜、土豆、卷心菜、西葫芦、生菜、菜花。人工培育蔬菜瓜果也日渐增多,花卉入食变得普遍。但与此同时,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很多食材也逐渐被淘汰,麻籽不再作为主食,野菜日渐绝迹,野生禽兽被家畜替代。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食物原料则是饮食文化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