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食的风味流派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大约跨了50个纬度,东西大约跨了52个经度,各区域地理差异显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各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物种类型、经济文化发展等各不相同,再加之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饮食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味流派。
中国菜肴有许多流派,可按照不同的依据进行划分,不过较为流行的还是以地域为界,划分而成的十二种菜系,分别为鲁、苏、川、粤、浙、徽、湘、闽、京、沪、豫、陕,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受到人们普遍喜欢和认可的有鲁、川、粤、苏等菜系,即中国“四大菜系”。
女宴会厨师 中国四川省,东汉,公元1—2世纪,现存于波特兰美术馆。由此可见当时就有专门的厨师负责宫廷宴会食品的制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对饮食的重视和喜爱。
菜系也可叫作帮菜,是指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选材、刀法、调和、烹饪等技艺方面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特色、知名度较高并被各地所承认的菜肴流派。
悠久的历史,是菜系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便可追溯至春秋到秦末那一段遥远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日渐衰落,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越发频繁,它们的互相合作或吞并无形中促进了不同地区风俗文化的交流,各个民族在这过程中互相融合,于饮食文化上表现出南北菜肴风味的差异。
齐鲁之地的饮食文化是北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齐鲁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当时齐鲁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烹饪条件较为齐全,人们对烹饪之事也很重视,因此发展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为鲁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南方,楚人称霸,越国灭亡后,其影响力扩增至长江下游及江淮、南海等地。楚人所居之地,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楚人尽烹饪之能,发明了多种菜肴,也为苏菜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战国末期,秦占领巴蜀,将水患之乡改造为天府之国。在此地居住的秦人沿用自身的饮食特色,再结合当地巴蜀的气候、风俗文化、传统饮食,创造了更为独特的饮食文化——川菜的前身。
秦末,赵佗率兵兼并桂林、南海等地,建立南越国,将中原的烹饪技术和器具引入岭南,并结合当地饮食资源,创新了多种佳肴。刘邦受封为南越王后,利用岭南的气候、交通、物产等优势建立了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进一步促进了当地饮食文化的发展。此后,岭南地区的饮食得到了空前发展,为粤菜的成型做足了准备。
四大菜系中,鲁菜的前身是药膳,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商朝晚期,在春秋末期获得极大发展后,到了宋代就已经成为“北食”的代表,至明、清两代,成为宫廷御膳主体,形成了稳定的流派,在京津地区影响颇大。鲁菜的特点是纯净、清香、鲜嫩,常用清汤、奶汤做底,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川菜在秦末初露头角后,于唐宋时期迅速发展,到明清时因辣椒的传入,进一步稳定了味型特色,极负盛名。川菜的特点是油重、味浓,必用辣椒、花椒、胡椒,在酸甜苦辣麻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
西周 青铜带座卣
34.3厘米×24.1厘米×22.9厘米.是一种用来盛酒的酒器。西周青铜卣制作于3000年前西周早期,器盖与器身的两面皆神面,神面头有双角,双睛圆鼓,直鼻小耳,大眼暴张,龇出两颗獠牙,威猛之中略带笑意。可见,早在西周时期,酒文化已在贵族阶层盛行。
南宋 错金银提梁盉
盉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
苏菜最初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风味菜肴,到唐宋时期成为南食的代表,元代时发展成一定规模,至明清完全形成流派。苏菜的特点是清淡爽口,重食材鲜活和成品造型,讲究刀工和火候。
粤菜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中就有相关记载,南宋时期初具规模,汉唐时因广州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知名度大大增加,清代形成“帮口”。粤菜的特点为选材奇广,注重突出食材原味,烹调方法富于变化。
秦末汉初,鲁菜初具规模,川菜基本成形,苏菜和粤菜已有雏形。到了唐宋时期,南食、北食自成体系,南甜北咸的固有格局形成。清代初期,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和地方特色的菜品,“四大菜系”完全成型,清晚期即及其后,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与“旧四菜系”共同构成中国的“八大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