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秦时期的饮食也因此展现出了不同的地域风情。

秦人的饮食,源于农耕文明,但由于缺少对外交流,食物原料还是以本土为主,很少有引进的,与商周时期并无差别,而这种相对封闭的局面,直到汉朝时才被打破。

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揭竿而起,推翻秦王朝建立汉朝。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这一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交流开始并逐步加剧。

汉代酒瓶(边壶)
22.5厘米×26.3厘米×8.3厘米。是汉代用于盛酒的器皿。

汉代 错金云纹樽
器表局部嵌金银。筒形器身,下接以三蹄足。器身以金银片镶嵌大面积的勾连云雷纹,为蟠螭纹抽象变形的图案,此类筒形器是一种盛酒或温酒的容器,正名为“樽”。

汉代  铜竈
是汉代的一种礼器,青铜质竈,舟形身,有如底部平整的尖叶,上有三火眼,近口处二火眼较小,近竈身尖收处者大,直筒状烟囱,出口略弧作兽首。小火眼上置圆口小锅,大火眼上可置双层叠架炊煮器。本器尺寸虽小,却是具体而微地再现了实体竈形,很可能是制作较为讲究的明器。

公元前156年,汉武帝刘彻继位,当时在汉初几代皇帝的治理下,战乱后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已进入了繁荣时期。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汉武帝心中萌生了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威胁,彻底反击匈奴侵扰的想法。为了完成这一历史大任,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应募做了使者。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

张骞带领一众百余人从长安出发,经陇西进入河西走廊,当时这一带被匈奴占领,张骞和一百多名随从被闻风而来的匈奴俘获。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等人西行目的后,便将他们分散到各个不同的地区放牧,还安排一名匈奴女子嫁于张骞为妻,意在监视和诱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骞在匈奴度过了十一个春秋,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直在找机会脱身。有一天,张骞趁看守一时松懈就和贴身侍卫一起逃了出来。远离匈奴的地盘后,张骞二人继续西行,没有食物和水,他们就沿途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他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葱岭,几经奔波到达了大宛,也就是如今的费尔干纳盆地,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

大宛的首领对兴盛的汉王朝向往已久,早就想与之相交,但无奈路途遥远且凶险,所以一直未能如愿。当他听到张骞是大汉的使者时,非常高兴,不仅热情款待,还带张骞参观游览了大宛独特的物产资源,比如汗血宝马以及胡麻、蒲桃等植物。临走时,首领让张骞带一些特产回去,张骞婉拒了,但向首领要了一些植物的种子。

在大宛首领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几个西域部族,获得了石榴、无花果、胡桃等水果的种子,最后找到了大月氏的栖息地大夏。大夏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大月氏在此定居,过上了安定祥和的生活,不想再卷入战争。一年后,张骞见大月氏始终不为所动,只好归国。

张骞这次出使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经过13年的探访,他对西域各部族的文化、风俗、物产等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为汉朝的饮食发展做出了意外贡献。张骞等人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荽、胡萝卜等物产,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中原和西域的本土食材和特色吃法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创新,从而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种类。

几年后,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加强了与西域诸部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各部族与汉朝的贸易关系,使得汉朝与西域的交通(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同时对饮食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促进作用。此后,西域和中原的饮食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烹饪方法、食材以及器皿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传入和引进,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