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民意的“酱烤猪头”
明朝初建时,由于连年征战,百废待兴,明太祖朱元璋以身作则,力行节俭,在饮食上也是如此,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明宪宗成化年间。
一般来说,古代封建帝制社会中,饮食往往是向上层看齐的,因此明代的民间饮食,也经历了由尚简到逐奢的过程。
初期,平民一方面受上流社会的影响崇尚节俭,一方面也没有多余的钱财用于吃食。到了中后期,商业初具规模,经济发展迅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饮食方面也有了一定改善,尤其是城镇居民及富贵人家,据记载明“一线城市”的百姓饮食,包括了糟鱼、腊肉、风鸡、酸笋等各种食物,有些家庭办宴席时,还会出现珍奇果品,甚至还有斑鸠、马奶;普通人家或农村居民则要相对简朴,平常喝喝粥,吃点白菜萝卜和水产,偶尔也能拿出一些钱买点肉食或者杀只家畜打打牙祭。
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他们最喜闻乐见的肉食便是猪肉,一是因为猪好养,二是猪肉相对便宜。所以,明代民间有不少关于猪肉的美食,其中有一道叫“酱烤猪头”,还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屡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其扰,百姓苦不堪言,这些地方的大小官员纷纷上书,希望朝廷能够派兵歼灭贼寇。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后又主动请缨,到江浙赴任。
戚继光到沿海地区勘察敌情后,深知自己虽带领了一支强壮的部队,但要彻底剿灭倭寇,还是远远不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联合当地的官兵百姓。
一次,他到宁波奉化、江口等地视察后,向百姓们宣讲了共同抗敌的想法,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之后,奉化民众迅速组织起了一支抗倭义勇军,人数多达万余,其他地方见状也纷纷效仿,不多时日,各地都组建起了抗倭队伍。民众们自发聚集在一起训练,兵器不够,就拿着自家的柴刀、斧头,誓与戚家军并肩作战。
不久后,倭寇再度来袭,戚继光亲自率领兵将,在奉化大桥、溪口安营扎寨,摆出与之决战的姿态。当时,大批海盗从镇海、慈溪上岸偷袭奉化,戚家军和民兵队伍奋起反抗,咬紧牙关,拼尽全力,最终倭寇战败,仓皇而逃。
为了庆祝胜利,奉化的百姓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热闹了大半天。他们还杀了猪,蒸了馍,挑了许多粮食和衣物去慰问军队,戚继光看到老百姓对戚家军如此支持,心里一阵感动,但这些东西是万万不能够收的,他高声劝慰道:“乡亲们,你们的心意,我和众位将士心领了,这里常年遭受倭寇抢掠,你们的日子不好过,这些东西还不都是你们省吃俭用省下的,我们不能收,你们还是拿回去吧。”
可老百姓也很执拗,表示戚家军不收他们就不走,最终双方各退了一步,戚家军只将面饼留了下来。百姓们其实还没有死心,回来后还商量着怎么才能让军队将肉食留下。这时候,有个厨师说道,既然戚家军只收面饼,我们不妨把肉、菜也做成饼的样子。众人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马上就按照那厨师的吩咐开干了,他们将猪头肉剁碎和冰糖、咸光饼混在一起,放进锅中熬制,肉熟后拿出冷却,压成面饼的样子刷上酱,放在火上烤。
随后,百姓将烤得焦脆的面饼再次送往了戚家军的营地。戚家军以为是普通的面饼,就收下了,结果一尝觉得味道跟之前很不同,后来戚继光几经打听,才弄明白其中的缘由,更加感怀百姓们的用心良苦,感慨之余立下誓言:百姓爱兵,犹如爱子。倭寇不除,誓不回朝!“酱烤猪头”这道可做主食也可做菜肴的小吃,也由此名传四方,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民间美食。
《食品集》(部分)
明末吴禄辑的《食品集》是食疗食品专著。成书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收载食物三百五十种,分为谷、果、菜、兽、禽、虫鱼、水七部。每种食物分别介绍其性味、有毒无毒、服食利弊、功能主治、单验方等内容,还记载烹制方法、名医论述,食品别名等。上集记有谷部三十七种、果部五十八种、菜部九十五种、兽部三十三种;下集记有禽部三十三种、虫鱼部六十一种、水部三十三种,以及附录五味所补、五味所伤、五味所走、五脏所禁、五脏所忌、五脏所宜,五谷以养五脏,五果以助五脏,五畜以益五脏,五菜以充五脏,食物相反,服食忌食、妊娠忌食,诸禽毒、诸兽毒、诸鸟毒、诸鱼毒、诸果毒,解诸毒等。书中正文部分计收动植物原料三百五十种。每种原料都介绍其性味及疗效。如“白豆”:“味甘平无毒。主调中,暖胃,助经脉。肾病宜食。”再如“松子”:“味甘温无毒。治诸风头眩,散水气,润五脏,延年不饥。香美。多食发热毒。”附录部分主要谈饮食宜忌及解毒法。如“食物相反”中说“小豆不可与鲤鱼同食”“大豆不可与猪肉同食”等。“解诸毒”中说“河豚毒以芦苇、扁豆汁解之”,“鳖毒以黄蓍、吴盐煎汤服解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