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会做又善吟的苏东坡
士大夫饮食文化的崛起是宋代饮食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
宋代饮食文化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其发展离不开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推动。士大夫自古就是我国特有的一个阶层,而在宋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士大夫阶层就更增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在艺术、文化上的追求令人叹为观止,当然,在饮食方面也就成了探索饮食文化的主要力量。他们衣食无忧,清闲自在且富有情调,因此有条件也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享受生活,饮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品位也为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可以上升到更高层次上发展。
宋代的士大夫更关注饮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以及自我的饮食感受,注重日常生活艺术,乐于将对饮食的交流活动、对饮食的创新发现以及个人的饮食观等积极地保留下来,并通过诗歌、文章的形式展现。这在一代文豪苏轼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苏轼不仅是爱品美食的“吃货”,也是会做美食的烹饪能手,更是善用文字泼洒情怀的诗人,而“东坡”二字之所以成为美食的专属前缀,也正是源于这三者的结合。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名为《猪肉颂》的打油诗,是苏轼被贬黄州所写。
1079年,宋神宗在位时,苏轼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写了多篇诗文来讽刺变法,批判当权者,后被冠上“诽谤朝廷”的罪名投入监狱中。几个月后,苏轼免于一死,被贬至黄州。
当时的苏轼,生活窘迫,心怀愤懑,整日郁郁寡欢。某一日,他到街上闲逛,当看到一块肥瘦均匀、色泽红润的猪肉时,心中的阴霾瞬间消了一半,当即就将其买了下来。回到家后,苏轼点好柴,架起炖锅,细细烹饪起来,做到兴头上,诗意大发,就作出了那首颇有趣味的打油诗。
苏轼致季常尺牍
从苏轼致陈慥(字季常)的信函中可以看出,蜀人喜茶。在信中,苏轼托季常(陈慥)代向王君解释无法出借黄居寀画原因,为表歉意,特随信附上团茶一饼。团茶如饼状圆形,故以“饼”为数量值。北宋中晚期团茶做得极为精致,有大、小龙凤团、密云龙等名品。此时“密云龙”居小龙团之上,苏轼曾得赐数饼,并作诗:“小团得屡赐,粪土视珠玉。”馈赠友人的,或为龙凤团茶,但仍是珍贵礼品。
诗中,苏轼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猪肉的喜爱和对黄州猪肉物美价廉的称赞,也给出了一道猪肉菜的做法——洗锅,劈柴,架柴烧火,待水烧开,切手掌大的猪肉放入水中焯水捞起。将锅中的水舀尽,放油煎熟,再佐以盐、酱油等调味品,搅拌均匀后将切好的猪肉块入锅,最后倒入茶水刚好淹没其边缘。盖锅烹煮,直至香味弥漫。起锅,肉烂,将煮好的菜心放在碗底,猪肉舀起,淋上酱汁。
一块好猪肉,一道猪肉佳肴就足以让苏轼忘却烦心事,兴致盎然地作起诗,“吃货”的称号果然名不虚传。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与上一首诗如出一辙,这一首同样描述猪肉的打油诗《竹笋焖肉》,也是出自苏大学士之手。
一次美食聚会上,苏轼看着眼前的菜品正无从下口,突然有一道竹笋焖肉映入了他的眼帘,这正好是他想尝试做但还没有付诸实践的菜肴,于是果断放入口中品尝,一吃,果然味道很独特,脱口称赞道:“不俗又不瘦,竹笋猪肉也。”
除了猪肉之外,在天气寒冷之时,苏轼最爱的食物就是羊肉和羊汤,一年冬至,苏轼终于吃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羊肉泡馍,情不自禁地吟唱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夏天时,天气炎热,肉食吃多易腻,对于喜爱肉食的苏大学士来说,解腻的水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枇杷、香蕉、柑橘、杨梅……都在东坡饭后水果名单之列,但他的最爱还是荔枝。一次,有人送来几筐荔枝,吃过饭后,苏轼剥开一个荔枝将果肉放进嘴里,顿感香甜清凉,水润光滑,便不由自主一颗一颗地吃起来,这时,苏轼突然想到唐代贵妃食荔枝要累倒好几匹马,自己今日在岭南当差,倒不用那么麻烦,想吃多少有多少,不由得感叹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无款人物
本幅画士人坐于榻上,驻目凝思,执笔似欲书写。身旁陈设琴、棋、书、画以及饮食之物,童子在一旁斟酒。榻后有座屏风,其上悬挂着士人的写真画轴。本幅画中主角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身边,展现出宋代文人闲适雅逸的生活意趣。南宋流行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等,在北宋末已酝酿发展中,本幅画可一窥其端倪。
与苏大学士相关的食物以及出自他口的美食诗句还有很多,他对美食的热爱源于他对生活的热情,这份热情使他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坦然地面对种种羁绊,也因此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