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花吃花的袁枚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除了色香味形外,古人还很注重养生。
外国人说,中国人什么都吃。其实,我们从这句调侃中也能看出“中国人会吃”,不管什么食材,都能被中国人做成鲜美的食物,连鲜花也不例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吃花的记载了。楚国诗人屈原曾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是早上收集木兰花的露水饮用,晚上则以秋菊为食。菊花因其味道淡雅幽香,又有清火解毒的功效,所以很早就被当成药膳的食材。除了菊花外,牡丹、木槿、槐花、茉莉、桂花、栀子等都可以成为盘中佳肴。
古今中外,说到最喜花食花的人,那就非清朝文人袁枚莫属了。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也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四十岁时,他辞去了知县,回到南京随园过起了逍遥快乐的生活。
这个南京随园其实来头很大,当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还是个不知辛苦何滋味的官家少爷,随园就是曹家的地产。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其原型就是随园。后来,曹家获罪,随园便给了继任江宁织造一职的隋赫德了。
袁枚喜爱随园,便花了黄金三百两将其买下。当时,一套十间的四合院,市价也不过白银二百两(黄金三百两约为白银两千两),可见随园的豪华程度。
袁枚喜好自由,他曾说,“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又爱文章又爱花。”辞官后,袁枚便经常在随园大摆筵席,他在吃食方面十分用心,当时的文人雅士、名流士绅们,都以能在随园用餐为荣。
袁枚极喜欢食花,他春食玉兰,夏食荷花,秋食菊花,冬食腊梅。由于袁枚是声名远播的大才子,所以民间也纷纷效仿他食花。
在袁枚看来,花的种类繁多,做花的方式更是数不胜数。除了直接鲜食外,还可以用蒸、煎、煮、炸、烤、炒、腌、酿等方式进行花食加工。
桂花、槐花等可与糯米同蒸,制成桂花糕、槐花糕,清香可口。
梅花可以煮粥,如果煮粥的水,是使用冬天梅树存下的雪水,那花粥的味道则更加幽香扑鼻。
玉兰花可以做花馔。花馔是一种类似“天妇罗”的食物,人们会将玉兰花放入面糊中,裹上一层面后,再放入麻油中煎食。
清·徐扬绘《端阳故事图册》绢本
设色,共八开,每开20.7厘米×18.2厘米。图册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期间的民俗活动。
射粉团 题:“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赐枭羹 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采药草 题:“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
悬艾人 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裹角黍 题:“以菰叶裹黏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养鸲鹆 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系采丝 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观竞渡 题:“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清·钱维城 牡丹
钱维城,初名辛来,字宗盘,又字幼安,号幼庵、茶山,晚年又号稼轩、武进。其所绘之牡丹,刻画极为精细,枝叶先勾线再施色,气质清丽。虽然是艳丽的色彩,但渲染出来却十分素雅,体现了钱维城的审美趣味。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它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富贵、吉祥。除了观赏外,牡丹也是可以入药和食用的,药用时,以根皮入药,称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凉血祛瘀中药。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食用时,中国不少地方有用牡丹鲜花瓣做牡丹羹,或配菜添色制作名菜的,牡丹花瓣还可蒸酒,制成的牡丹露酒口味香醇。
清·金农 兰花图
130.5厘米×37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兰花在中国久负盛名,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兰花品质高洁,一直是君子的象征。金农绘制的这幅《兰花图》中,三丛兰花遥相呼应,清新脱俗。兰花也是可以食用的,兰花可作菜肴,用新鲜的兰花花朵,去了唇瓣和蕊拄来烹制佳肴,乃宴席上的著名川菜,清香扑鼻,缭绕席间。
清·金农 红兰花图
63.7厘米×40.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图与《兰花图》笔法相同,只在构图上略有差别。
清·金农 梅花图
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墨梅,其画风古拙天真,所画梅树和梅花都是风姿奇崛,柔中藏健的。在古代,梅花往往代表着爱情。梅花也是可以入药和食用的,另外梅花还可以用来泡茶,煮粥,用来治肝胃气滞所致胁肋胀痛、脘腹痞痛、嗳气纳呆、梅核气等亦有功效。
茉莉、梅花等可以制成花茶。君子以茶代酒,禅茶一味,花为茶更添了一丝风韵。
桂花等可以酿酒,秋天的桂花酿可健脾胃、活气血,老少皆宜。
总之,在袁枚的世界中,吃花是一件极其风雅的事情。时至今日,在不少美食中仍然有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