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鱼的美丽传说

桃花鱼的美丽传说

对于中国人来说,鱼,既是美食,也是文化。

我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适合多种鱼类生存,因此也就有着悠久的捕鱼食鱼历史。从远古时代起,中华先民就知道以鱼充饥,并发明了捕鱼网具,学会了养鱼捕鱼技术。到商周时期,人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进行了更多创新,极大地发展了渔业。我国第一部养鱼专著,便是春秋时期范蠡所写的《养鱼经》,其中详细介绍了池塘养鱼的各项事宜及方法。

清·金廷标 碧桃
桃,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桃木是古代民间辟邪之物,其根、叶、花、皮、枝等部位皆可为药材。

清·邹一桂 碧桃春鸟图

清·邹一桂  红桃白梨

在长期从事渔业的过程中,人们赋予了鱼类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了独特的“鱼文化”,其中与鱼相关的饮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各类鱼馔的做法、食鱼的礼仪以及相关的美食传说等。

在我国,鱼类的烹饪方法有很多,随之诞生的鱼类名菜也不在少数,在人们普遍喜欢的四大菜系中,就有不少关于鱼的美味佳肴,其中有一道湖北传统名菜,叫鸡泥桃花鱼,不管是味道还是品相,都算得上鱼菜中的上品。

鸡泥桃花鱼,是用桃花鱼、鸡胸肉、鱼肉等原料加水制成的一道汤菜,汤汁浓稠,味道清香,营养丰富,且成菜外观极为秀美,带有些许粉红的原料浮于汤面,犹如朵朵盛开的桃花,惹人喜爱。人们在面对美好的事物时,体内的“艺术细胞”往往会被激发,而这道美味又美丽的菜肴正是在人们的诗意和想象中呈现出了更迷人的姿态。

鸡泥桃花鱼的精华之处就在于桃花鱼,桃花鱼并非鱼,而是一种透明的腔肠动物,有玉白、乳黄、粉红三色,触手多达二百多条,散开后酷似桃花瓣,由此得名。每到微风和煦、桃花盛开的季节,长江北岸的香溪河中就会出现成群结队的桃花鱼,鱼身靓丽的色彩和周围的花红柳绿遥相呼应,美不胜收。而地处巫峡的香溪正是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乡,再加上汉代之前这里不曾有桃花鱼的传闻,于是在人们的想象中,桃花鱼和王昭君之间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公元前54年八月十五,长江西陵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家中诞生了一个女婴,父母为之取名嫱,字昭君。十几年后,王嫱出落成了一个妙龄少女,后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汉元帝选入宫中,因其不肯贿赂画师,美貌遭丑化,遂在宫中为奴多年,不得皇帝临幸。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并请求和亲,王嫱得知后主动要求出塞,承担和亲大任。昭君出塞前,获得恩准回乡省亲,她告别父母乡亲,踏上离途时,正值桃花凋零之际。那天,昭君登上龙舟,望着前来送行的乡亲,心中不由得感伤起来,但皇命又岂能违背,她只好抱起随身携带的琵琶,弹起了婉转哀怨的离别曲,以表达对乡亲的感谢,同时也抒发自己的悲伤。

这时,河两岸的桃花像是听到了召唤纷纷扬扬地落下。漫天花雨落英缤纷,看到如此萧瑟悲凉的景象,昭君不由得潸然泪下,泪珠随着龙舟的快速行进而飞起,溅落到一片片桃花瓣上,被泪水浸湿的桃花瓣落入水中,就变成了一只只桃花鱼。成群的桃花鱼在龙舟周围游动,久久不肯散去,直到峡口,琵琶声止,它们才告别昭君,游向水深处。

此后,每到桃花盛开之时,香溪清澈的水流中就会浮现桃花鱼曼妙的身影,似乎是在等待昭君的归来。“鸡泥桃花鱼”这道菜肴也因为这样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更受到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