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偶创馒头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是一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也是一个食物种类丰富、饮食创新进步的时代。战乱纷争虽然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并不能彻底阻挡其向前推进。
饮食方面,三国时期的一个巨大进步是发酵技术的成熟。麦食的盛行,是推进三国时期发酵技术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麦食不仅是平民家中填饱肚子的良品,也是士大夫阶层比较喜欢的食物之一。
近代·张大千 诸葛亮像
三国时期,寻常百姓家庭最常见的主食为小麦蒸成的饭,味道比大米小米饭要粗劣难咽,但很容易让人产生饱腹感,一些较为清廉的官员也经常食用,比如东吴的光禄卿孟宗,一次在孙权的宴会上因喝酒过多吐出了麦饭;行军打仗的官员会让厨师将面粉制成麦饼作为干粮,以备在途中食用。
根据《食经》的记载,三国时代的厨子可以利用发酵将两升面发成双倍,然后制成蒸饼,其中“十字形的蒸饼”在当时深受曹魏贵族和官员的青睐,被看作身份地位的象征。
除了上述的蒸饼、麦饭和麦饼外,三国时期还出现了我们至今还在食用的馒头,不过那时的馒头名字、形状都与现在有所差别,相传为诸葛亮为了祭拜所创,《三国志》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班师回朝。大军一路顺畅,但行至泸水时突然狂风骤起,乌云密布,河面上被掀起了滔天巨浪。一向成竹在胸的诸葛亮见此情形也没了主意,便去请教对这一带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常年战乱不休,不知道死了多少人,那些冤魂化作妖魔鬼怪常常出来作祟,这反常的天气便是源于此,要过此河,就必须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再加上黑牛白羊祭拜。诸葛亮听后面露难色,今日班师回朝,怎么能妄开杀戒呢?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命令士兵将牛羊肉剁成肉酱,用发酵后的面粉将肉酱包住,做成人头的模样,再用笼屉蒸熟,取名为“蛮头”,意为“蛮人的头”。“蛮头”蒸好后,诸葛亮命人取了四十九颗摆在泸水边,一番祭拜后,丢进了河里,霎时间,天朗风清,晴空万里,河面也恢复了平静,大军得以顺利渡过。
鬼神之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诸葛亮发明馒头的说法倒是十分可信,这在明朝郞瑛所著的文言笔记《七修类稿》也有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诸葛亮发明的馒头更类似于现在的“包子”,内含有馅。晋以后,古人还有一段时间把这种带馅的馒头称作“饼”,《名义考》中有云:“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曰:“馒头,饼也。”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多为观赏用,被称作“玉柱”或“灌浆”。宋代时,馒头开始作为点心食用,因其有馅,又称“包子”,宋人《燕翼诒谋录》中写道:“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即馒头别名。”唐宋后,无馅的馒头才开始出现,《燕翼诒谋录》有言:“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清代时,馒头的称谓出现了南北方的不同,北方将有馅的称为包子,无馅的叫馒头,南方则相反,也有的地区将甜馅的称为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