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虾团”献吕后
中国宫廷膳食的形成和发展与历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夏朝时,掌管宫廷膳食的专职官员“庖正”就已出现,商朝时宫廷饮膳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第一任君王成汤开始,负责膳食的官员就有了细致的分类,除庖厨外还有宰夫、司鱼、内瓮等。西周时期,宫廷御膳机构更为完善,各类供食用的动物、食材、饮料以及制作盛放食物的器皿都有专门的人管理,设有膳夫、庖人、兽人、渔人、腊人、盐人、酒人、内饔、外饔等机构,相关人员约有2500名,且规定了帝王皇室所食用的菜肴、饮品、调味料等。
汉代 铜帐构
铜帐构铜绿色铜质,下半部为圆筒状,外侧刻铭一行二十字,清宫将其倒置增附铜胆,上半部则有方形镂空,似可供接合卡榫之用,或是大型物间中的一个组件。附木座,上铭文“乾隆御玩”“汉帐构”,由此可知这是当时汉代贵族居家、旅游、打仗必备之良品。
西汉 食官弦纹鼎
西汉食器,用作盛食物或者煮食物,鼎的两耳呈环形,三足较矮,器腹上的弦纹却较为高凸,器盖上的三枚环形钮上各有一个小圆饼,这是为了当鼎盖翻转仰置时,可以平稳地放置不会倾倒。“食官”本是掌管帝王饮食的官吏,在周礼中称作“膳夫”,也称大官或太官,属少府管辖。
西汉早期 螭纹鐎
鐎,附钮盖、斜肩、兽形流、圆腹、弯把、兽形足,盖与器身以卡榫相接,把作兽首形。器盖饰蟠螭纹。古人喜饮温酒,“鐎”即是一种汉代常用的温酒器具。其特征为侧边的长柄,可持之置于炉上,用以加热酒浆。
汉朝对秦朝以来的大一统又加以巩固,其强大非商周所能比,宫廷饮食当然也更进了一步。汉朝帝王拥有全国最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因而负责皇室饮食的官吏组织也相当庞大,主要分为三大类,主膳食的太官,主饼饵的汤官和主择米的导官,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名。
这样的膳食系统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汉朝皇室在饮食上的丰富和奢侈,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季节变化和地域差距对饮食的限制在皇帝及其后妃身上并没有明显的体现,他们冬天依然可以享用春夏的蔬菜,夏天也能吃到来自各地的新鲜水果,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尽各式菜肴。
汉朝宫廷菜式种类繁多,不一而足,其中有一道宫廷名菜,背后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乌江之战,刘邦大获全胜,项羽自刎而亡。高祖大业建成,没有忘记枕边人的付出,想给皇后吕雉定制一件特别的红衫,让她在自己登基称帝时穿上。随后,高祖便下令让人去找红色的布料,但必须是天然红色丝绸,不得染色。
高祖圣旨一下,大小官员们就开始忙活了,谁都想着找到那天然红绸,赢得万两赏金,运气好的话,说不准还能加官进爵。可是这天然红绸实在难得,他们找了整整一年也没个线索,高祖对此非常生气,恰好这时,有侍卫来报说萧何将军从一个商人那得来了未经染色的天然红色丝绸,高祖大喜过望,又让人问了布料从何处寻得。
清·丁观鹏 仿仇英汉宫春晓图卷
图中描述的是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画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
原来商人此前经过一村庄时偶然间发现一户人家的小院里有一棵开着红色桃形“花”的树,那花的颜色如朝霞般醉人,他当即花了300两白银将此树买了下来,从树中提炼出红色丝绸后,献给了高祖。那树叫作红棉,种树者是一名姓夏的书生,为逃避焚书坑儒来到了红花村,他每年都要种十几棵红棉,用以纺线卖钱。奇怪的是,红棉本来开的白花,高祖登基后却一反常态,开出了红花。
次年,吕后生日之际,高祖大摆筵席为其庆祝。当天,身着红衫的吕后明艳照人,光彩夺目,到了用膳的时间,吕后突然想邀请那位种植红棉树的夏姓书生一起来热闹热闹,高祖便命令御膳房以红棉花的形状烹制一道菜,以欢迎书生的到来。
御厨们一听皇上亲自点菜,不敢怠慢,一同琢磨后,以太湖新鲜的大虾为主料做出了一盘酷似红棉球的菜,取名“红棉虾团”,并解释“虾”即为“夏”。
“红棉虾团”一被呈上就受到了众人的瞩目,只见它红白相间,色泽鲜艳,绚丽无比,一如吕后的风姿。吕后和高祖品尝后,都觉得酥脆爽口,酸甜适宜,十分美味,众人吃过后也纷纷拍手叫绝,此后,这道菜便成为宫廷菜肴之一,在历史变迁中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