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的美食经

名将的美食经

宋代时,政府推崇文治,实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因而读书致仕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士大夫一词逐渐变成一般知识分子的代称,到了南北宋之交及南宋末年,金人与元人崛起,争端随之而来,一些为官的知识分子在目睹了朝廷内部腐败和外部的威胁后,纷纷弃文从武,志在上战场阻挡敌军来犯,其中的典型代表非宗泽和文天祥莫属。

不过,他们虽弃了文官的身份,但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却从未消失,对生活的情趣也不曾减退。

宗泽,出生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其家境贫寒,但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年幼时他就遵循祖训,刻苦读书,十几岁时,了解到宋朝当时的处境后,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思想,之后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来犯,在御史大夫陈过庭的推荐下,宗泽担任宗正少卿充任议和使者,后披甲操戈指挥战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包围宋都,胁迫徽、钦二帝北去,小康王赵构在南京登基。不久后,宗泽改任职开封府,前往开封平息贼寇,后又率领“八字军”,收复失地。

文天祥《正气歌》
《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是文天祥的代表作。

一次,宗泽率领军队路过家乡金华时,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并收到了大量当地所产的“两头乌”猪肉。这种猪是金华的特有品种,猪身洁白,头尾乌黑,皮薄肉鲜,肥瘦均匀,宗泽本不想收老百姓的东西,可架不住父老乡亲的热情,再加上将士们连日征战确实没什么像样的干粮,就收下了。然而,到了启程时,宗泽却犯难了,这么多猪肉在路上,不出几天就得发臭变质,怎么办才好呢?

这时候,宗泽带有文人细腻的一面就显露了出来,思量片刻后,他命人把硝盐均匀地抹在猪肉上,再装入船舱。到了目的地后,众人打开船舱,发现猪肉不仅没有发腐,反而奇香扑鼻,纷纷称赞将军有办法。宗泽又让将士们用火将猪肉烧或煮着吃,味道比鲜肉更可口。

后来,宗泽到皇都复命时,还带了两块煮熟的“两头乌”猪肉。皇上看到那两个红火异常的猪腿时,十分兴奋,当即就让人备了酒,大吃海喝起来,一边吃一边称赞,还为之起了名字:“这就是火腿吧?不然怎么会这么红呢?”“火腿”的名字由此流传了下来。

比起宗泽的粗中有细和美食天赋,另一位名将文天祥也毫不逊色。

文天祥出生于1236年,吉州庐陵人,自幼饱读诗书,志向远大,20岁时高中状元走上仕途,先后担任节度判官、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等职,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担任右丞相期间,南宋朝廷已是苟延残喘,丢失了大片国土,为了抗击元军,他亲自率兵反攻,受到了多方拥护。一次,文天祥抗敌归来路过家乡吉安,乡亲们闻讯赶来,给军队送去了一些钱粮。看到乡亲们如此尽己所能支持抗元斗争,文天祥十分感动,就在家中设宴款待众乡亲,还要亲自下厨为乡亲们做菜。

益奏鲜食图

众人一听,很是惊奇,这堂堂的丞相竟要进厨房,还会烧菜?大伙由于好奇,纷纷跟着进了厨房,把门和窗都堵得严严实实的。只见文天祥十分娴熟地拿过一块猪里脊,用刀一下一下将其拍松软,力道大且均匀,然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肉丁。肉处理好后,他又取来一棵冬笋,三下五除二熟练地去皮并切成与猪肉同等大小的菜丁。

如此刀工引得众人喝彩,大家不禁感叹,丞相真是上得战场,下得厨房。原料准备妥当后,文天祥将肉丁放在碗里,加入鸡蛋清、盐和淀粉,搅拌均匀,放入烧好的油锅中搅散,熟后盛出,又将冬笋放入翻炒,最后再将肉丁倒入,撒上香葱,淋上香油,如此,一道红绿相间、香味四溢的菜就做好了。

等菜摆上桌后,乡亲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品尝,边吃边连连称赞,回到家中后更是纷纷效仿这样的做法,由于当时文天祥并没有说此菜的名字,乡亲们就根据他的号“文山”,将冬笋肉丁叫“文山肉丁”。后来,“文山肉丁”便成为江西省吉安地区的一道传统名菜,其叫法和做法也一直流传至今。

宋朝的文人们讲究饮食,注重生活艺术,因此不管身居何职、处于什么样的境遇,也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品位和个人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