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烹时代的到来
有巢氏出现的若干年后,中华先民的部落又迎来了一位有大智慧的圣人——燧人氏,他钻木取火,教人食用熟食,发起了饮食上的一次革命,结束了远古先民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揭开了烹饪史的新篇章。
距今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进入晚期,那时,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有一个地方名为“燧明国”,燧人氏和族人早期就在这里居住,他们依旧延续的是有巢氏创建的生活方式,白天出去寻找食物,夜晚住在树上或洞穴,穿的是兽皮或植物编制的“衣物”,吃的是鸟兽的生肉或植物的根叶果实,喝的是冷血或冷水,使用石子作为武器抵挡和捕猎动物。
当时,人类还有一个和很多动物一样的特点——特别怕火。
一些动物死后没有人处理,尸体就横陈在树林中,其体内的化合态磷会因为尸体腐烂转化为磷化氢气体冒出地面,遇到空气自燃,产生所谓的“鬼火”;有时候,裸露在地表的煤炭因为压力的作用会发生自燃;在极端干燥的情况下,森林也会因为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发生大面积燃烧;伴随着雷雨天气产生的耀眼闪电,偶尔劈在树上也会产生火光。可以说,原始人类与火的距离并不遥远,但可惜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火是什么,只把那明晃晃的东西当作吃人害人的怪物,常常绕火而行,避火而居,寒冷时只能蜷缩在一起取暖,偶然捡到被雷电劈死或被火烧死的小动物尸体,也会毫不犹豫扔得远远的,认为那是不祥的征兆。
但是,先民部落中出现了一个“异类”——燧人氏,别人都怕火躲着火,而他偏偏追着火走,哪里有火就到哪里去。
燧人氏为有巢氏和缁衣氏之子,为人勇敢,善于思考和尝试。经过长时间的“跟踪体验”,燧人氏发现火非但不可怕,而且还很有妙用,在寒冷的时候,靠近火身体就会很舒服;吃了火烧的动物肉,不会生涩腥臊,口感好而且肚子也不会难受;在有火的地方,即使再凶猛的野兽也不敢靠近。燧人氏就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族人,并带领他们将采摘的植物和捕猎的动物放到火上烤,夜晚到靠近火的地方取暖和躲避野兽,使得人类渐渐意识到了火的用处,也改掉了生食的习惯。
然而,火虽好,但找火并不简单,自然界的火并不是随时都会产生,而且取用也很不方便。燧人氏就想,要是自己能随时取火就好了,正当他苦恼之际,旁边的燧木上落了一只啄木鸟,在用它那尖尖的鸟喙“邦邦邦”地啄着树干,燧人氏见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钻木取火。当然,那时的他可不知道什么“摩擦生热”,只是以为木头里藏着火呢!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燧人氏终于成功了,之后他还找到了另一种取火的办法——点石击火。
有了随处可用的火,人们的饭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仅烤着吃,还会利用石板、石块(鹅卵石)作炊具,间接利用火的热能烹制食物。
人们会在地上挖一个坑或者直接用天然石坑,把兽皮铺在里面,放入水和肉,然后向里面一块一块地投进烧红的石头,直到肉被煮熟;或者将石块堆积起来烧至炽热后扒开,将原材料放入包严烫熟;再或者将动物身体破开,在其内脏中放入烧红的石块,使之受热变熟;又或者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翻炒。经过这些方法处理后,食物不仅鲜美可口,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也易于存放。
除了人工取火,燧人氏还有多项发明,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成为部落首领,被尊称为“燧皇”与“火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