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干中的动人爱情

牛肉干中的动人爱情

肉类风干的吃法在我国很早便出现了,它原本起源于我们祖先对自然有了简单认知后发明的肉类贮存方法。从蒙昧时代到现代社会,风干肉类一直存在于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且其种类和制法也在不断变化着,在很多历史典籍中都有相关记载。

牛肉作为如今中国人第二大肉类食品,质嫩鲜美,口感劲道,素有“肉中娇子”的称号,以其为原料制作的牛肉干既保持了牛肉耐咀嚼的风味,又久存不变质,便于携带,深受人们欢迎。然而,古人的食品名单中,却很少有牛肉干的身影。

成吉思汗像

我国古时候牛的社会地位很高,很多朝代由于将耕牛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劳动力,是禁止私自宰杀的。不允许杀牛,也就谈不上吃牛,更别说牛肉干了。

其实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牛的崇高地位就得到了确立,当时的制度规定“诸侯无故不得杀牛”,只有在大型的祭祀活动中,即最高统治者拜祭天地时才可用“太牢”(太牢指牛猪羊三牲,少劳指猪羊两牲)。秦朝时期,始皇帝下令禁吃牛肉,还颁布了相关法律来约束人们,不仅不能吃,甚至于连牛瘦了或病了,养牛者也要受到惩罚。汉代,牛依然是保护动物,《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只有年迈力衰的老牛才能被宰杀。唐宋时期,法律则更为严格,规定老弱病残牛均在禁杀之列。此后各朝代也大都沿用此风,不过,有那么一个朝代是例外的,那就是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可以说,风干牛肉伴随着奴隶社会开始而逐渐销声匿迹后,直到元朝时才大规模重现。

关于内蒙古牛肉干,还有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辽阔的科尔沁大草原上有一条奔腾的大河,名为霍林河。这条绵长清澈的河流,养育了两岸勤劳淳朴的蒙古儿女,使得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突然有一年,霍林河干涸了,没有了水的灌溉,绿草变得枯黄,牛羊开始瘦弱,人们的生存受到了威胁。这种情况下,谣言轻易而起,迅速蔓延,人们陷入了极大的惶恐中,不再团结一致地想办法,而是一盘散沙般地坐等死神的到来。只有勇敢健壮的小伙子巴特尔不甘于屈服,决心寻找拯救人们的办法,他告别了心爱的姑娘斯琴,带着一些碎牛肉,只身一人前去霍林河的源头,想要找出河水干涸的原因。

霍林河的源头本是一口长年不断的神泉,巴特尔到了之后却发现神泉不再喷涌,经过暗中查看,他才得知神泉被一条黑龙霸占。为夺回神泉,巴特尔跳入泉中与黑龙苦战,一人一龙大战了多日,终于黑龙倒下了,巴特尔也因体力耗尽而死去,他的鲜血化作清水从神泉喷涌而出,重新填满了霍林河的沟渠。

科尔沁草原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但是斯琴却一直等不到自己的爱郎,每天都在希望和失望中来回穿梭。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煎熬的斯琴,打算去寻找爱郎,她沿着河流走啊走,终于到了神泉,但是这里没有巴特尔的身影,不过在泉眼边,放着一个牛皮袋子,那正是自己送给巴特尔的信物。

斯琴明白了一切,她将牛皮袋捡起,发现里面的牛肉还没有来得及吃,已经变成了硬硬的肉块。斯琴将这些肉块带了回来,并把它们放入盒中永远地保存了下来,这些肉块也就是后来的牛肉干。

事实上,牛肉干的起源之说中,较为可信的是成吉思汗发明的军队干粮。成吉思汗统领蒙古骑兵驰骋亚欧大陆时,命人将牛宰杀,再将其肉晒干碾成肉末作为军队的干粮,如此大大减少了军队前行的负重,这种牛肉末便是如今内蒙古牛肉干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