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制“娇耳”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一个较为特殊的阶层,在历史推进的过程中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先秦时,士指代最低等级的贵族,之后又演变为官宦的统称。南北朝以前,“士大夫”一词指中下层贵族。随着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大量从政,隋唐以后逐渐成为文人的专属称谓,后世一般将其视为做官的文人或者有可能做官的读书人。
士大夫阶层虽没有皇家贵族般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但大都衣食无忧,喜欢自由,醉心于生活艺术,怀有济世之心,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这些也都能反映在他们的饮食生活中。
宋·马和之 豳风图
《豳风图》卷根据《诗经·国风》之《豳风》诗意而作。其中的《七月》把豳地农村四季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都详细地展现了出来,可以感受到农奴的贫苦悲惨的命运。不管在哪个朝代,古代的平民百姓一直生活得比较艰难,因为长期受到苛捐杂税的剥削,再加上灾年瘟疫流行,所以百姓的生活总是困苦。
张仲景像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时里战乱频仍。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
东汉前期,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其饮食文化在袭承前代的同时也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到了末期,统治阶层内部外戚宦官争权不休,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军阀豪强争霸中原,瘟疫伴随着战争横行肆虐,一时间内忧外患,人们祥和的生活彻底被打乱了,饮食水平急转而下,“路有饿死骨”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代名医张仲景就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
张仲景名张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东汉灵帝时,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流行疾病,很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族人也包含在内。面对战乱和瘟疫中死去的人们,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痛下决心从医治病救人。建安年间,他游历各处行医,目睹了各类流行疾病对百姓们造成的痛苦,此后更加潜心研究医学,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终于著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服药禁食忌图
图中共四人,坐在椅子上的应是一位医官,在给坐在堂前的人讲授服药后的饮食禁忌,药物和食品都是相生相克,所以必须遵守规则,方能起到药效。
张仲景任职到期告老还乡时,正赶上那年的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他乘坐马车到达自己的家乡时,发现路旁有一些老百姓仍在劳作,河边上还站着许多无家可归的人,他们被冷风吹得直打哆嗦,耳朵都被冻出了血,脸上满是痛苦的表情。作为医者,自然是慈悲为怀,张仲景见此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想着能有什么方法帮助这些穷人。
张仲景回到家后每天都特别忙,来看病求医者络绎不绝,但大都是官员和有钱人,张仲景就更记挂那些冻伤耳朵没钱医治的穷人了,他连夜研制御寒的方子,之后让徒弟和仆人在南阳东关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棚子,专门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那天恰好是冬至,施舍的药是一种“耳朵状”的食物,名为“祛寒娇耳汤”。原来,张仲景在研制药方时,又想到穷人们肯定经常吃不饱,于是就把药材和食物组合到了一起,将肉和药材放到锅里煮,熟了之后剁成馅,用薄薄的面皮包住,捏成耳朵状。
穷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身上立刻暖和了起来,耳朵也不冷了,冻疮很快就好了。为了感怀张仲景,此后人们在冬至那天就会吃“娇耳”。“娇耳”便是如今饺子的雏形,在漫长岁月的发展中,呈现出了多样的面貌,有馄饨、粉角、扁食等称谓。三国时,饺子相对扁细被称为月牙馄饨,南北朝时称馄饨,唐朝时又称偃月形馄饨,宋代时名“角子”,状似广东地区的油角,元代时叫扁食,直到清代才有“饺子”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