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杂烩的楚霸王

爱吃杂烩的楚霸王

自西周至秦统一六国的近九百年间,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楚人带着楚族先民的特质不断融合并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圈,他们在坚守着本身的浪漫情调和淳朴气息的同时,又吸纳了周边其他民族的文化习俗,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民俗风情,饮食文化亦被涵盖其中。

楚人对吃饭这件事儿非常重视,讲究颇多。首先,体现在他们的饮食场所和餐桌装饰上,房屋必须高广,而餐桌则要矮腿,装饰筵席所用的礼器,陶制的要修长淡雅,铜制的则要精巧富丽;其次,是在礼仪方面,不同的宴会上,衣冠、坐席都有严格规定,食物、餐具数量和种类都要遵循等级制度;再次,在口味上,楚人虽不挑剔,飞禽走兽之肉,酸甜苦辣麻之味都可,但十分在意食材的新鲜和五味的调和;最后,在饮食结构上,楚人讲究饭稻羹鱼,如《史记·货殖列传》云:“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清·佚名 临摹宋人《楚江图》
楚江,即现在的长江,楚国发源于长江流域内的湖北、湖南地区。之后一直东进,至战国相继占领长江流域各国,故古人亦称长江为“楚江”。这幅清人绘制的《楚江图》,原为北宋画家燕文贵绘制,目前收录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此幅《楚江图》绘制的江水浩渺,烟雾弥漫的江水中有渔船经过,岸上的苍松郁郁葱葱,亭台楼阁掩映在这些巨石古松中,整幅画古朴醇厚,表现了长江流域俊朗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独特的水土孕育了当地独特的水果口感,比如在《楚辞》中的《橘颂》中有写:“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说的就是橘树的种植地域由于水土问题只能在长江以南口感才甜蜜,却不能在长江以北,若在长江以北种植,口感则会逊色很多,诗中的“南国”,也就是指的当时的楚国,因此楚国境内的江就称为“楚江”。“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也是由此而来。

不过,楚人对于饮食上的细腻在楚霸王项羽身上并无体现,和他率直豪迈的性情一般,项羽在饮食上同样粗犷豪放,不拘小节。

除了特殊的宴会和祭祀,项羽的日常饮食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即种类极少,别无二味。

项羽虽是帝王,但武将的情怀更重,他带兵打仗,很多时候都是在奔波中,不免常会遇到食材稀少或者军情紧急的情况,吃饭自然是越简单越好,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种习惯。因而,居于宫中时,即使有丰富的食材和厨房设备以及众多御厨,具备了享用美味佳肴的条件,项羽还是沿用行军打仗时的习惯,怎么简单怎么来。

这样的要求看似不难,要满足却并非易事。宫中情况与军中不同,在烹饪条件如此完备的情况下,食物的美味和营养必须要有保证,但在一道菜的前提下,两样要求很难同时实现,常常是味道可以,营养不高或者营养够高,因食材堆积,味道达不到标准。这可难坏了宫中的厨子们,如何烧出一道既好吃又能让霸王摄取足够营养,保证充足的体力驰骋沙场的菜,成为他们的当务之急。

当时,有一个小御厨,他曾经在宫外时看到过一户人家把各种食材放到一锅熬制,虽不知味道如何,但不失一种烹饪的方式。轮到这位小御厨掌勺时,他就按照自己此前的想法,将鸡、鱼和大量蔬菜、香料放到一起,精心烹制,熟后,放入调制好的汤汁,随后端给了大王。

这一道菜被呈到面前时,项羽有些疑惑,但还是迟疑地夹起一块肉放进了嘴里,没想到这一口立马勾起了他的食欲,一大盘杂烩很快就被吃光了。这顿饭菜使得项羽心情大好,随即下令为了节约时间,以后的菜都要这么烧。此后,御厨每顿都做烧杂烩,并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加入了更多配料,翻新了多种花样。

如今,烧杂烩在苏北一带已是非常普遍的菜品,它虽缺乏一般苏菜的玲珑精巧和清雅多姿,但做法简单,营养丰富,不失为日常饮食的一道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