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鼻祖孔夫子
春秋,作为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不仅为历史的推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孕育了厚重的文化和信仰。在其异彩纷呈的文化世界里,有那么一个容易被诸子百家的思想光芒掩盖,但又不能被忽视的特殊存在,就是饮食文化。
春秋时期又被称为“铁器时代”,冶铁技术的产生和铁质器具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为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以及捕捞业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由此社会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为饮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孔子像
虽然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与商周并无差异,仍是以五谷为主,肉类、水产、果蔬为辅,但食材的种类和数量要更多,人们在饮食上也更加讲究,形成了独特的膳食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孔圣人的饮食观。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他开办学堂,传播个人政治主张,倡导仁义礼智信,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孔子并非一个一心扑在学术上的老学究,除了读书学习,他懂得并富有生活情趣,不仅在哲学、伦理、教育、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涉足,对美食也颇有钻研。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在论述如何吃喝之外,更具备深刻的内涵,这在《论语》中深有体现。
《论语·学而》中有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述而》中写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当衣食住行和学习思考放在一起时,孔子更偏向于后者,他不提倡只追求吃饱喝足,但无所事事的生活,而对不求温饱、好学不倦、苦中作乐的精神尤为推崇,比如他对弟子中出身寒门的颜回就尤为喜爱。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对吃没有要求,相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他对饮食是非常“挑剔”的。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是孔子对饮食艺术的讲究,食物要尽可能做得精细,烧得可口,饭最好是净白的米,肉一定要切得细而平整。孔子的这一饮食观实际上还包含了他对人的品格道德修养的要求,做人的标准和烹饪的标准从某些方面来看是一致的。
除了饮食艺术,孔子还提出了很多对饮食卫生的要求,这是其饮食理念中最为丰富的部分。
《论语·乡党》:“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食物放得时间太长,鱼、肉类变质变味,均不能食用。食物本来的颜色和气味变了,不能吃;烹饪时原料调料使用不当没有节制,这样烹制出来的食物不能吃;饮食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到进餐时间,尽量不吃饭,不是当时节令的东西也不能吃;市井卖的酒,往往会掺着水或有杂质,喝了对身体不好,路边摊买的肉,不够干净卫生,吃了容易生病。
孔子对饮食卫生标准的阐述非常前卫和精辟,有些即使放到现在也很有实用性,而这背后也大有深意,比如“失饪”强调的是烹饪要有节度,实则也是指做人要懂得收敛,言行举止要得当。
孔子的饮食观涉及饮食原则、烹饪技术、礼仪等多方面,相当完整,但其一生周游列国,饮食上并不稳定,因此也没有很多机会将这些在实际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