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的雏形

烹调的雏形

距今约5000年前,黄帝联合炎帝在涿鹿与蚩尤展开大战。涿鹿大战后,蚩尤元气大伤,黄帝被推为部落统领。

黄帝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很多发明创造。

他不仅沿用神农时代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带领人们播种百谷,对农田实行耕作制,使得原始农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还教人们建房屋制衣冠造舟车,命子伶伦制乐器创音律,发明了各类兵器,让仓颉创造了文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此之外,在饮食发展上,黄帝亦是功不可没,是中华饮食文明的开创者。

塞族人烤面包
高7.6厘米。图中可见一个塞族人正在制作烤面包,用来烤面包的“炊具”是一座从地上用泥土混合搭建的类似“水缸”一样的大炉灶,揉好的面包团被送进炉灶的肚子里,炉灶下有生火的地方,用来升高温度把面包烤熟。这应是当时最早的烹制食物的灶具,体现了古时塞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塞族人制作面粉俑
高6.2厘米。图中可见两个塞族人正坐在地上,面前有搭建好的石制长条磨台,两人中,其中一人在用石轮碾压麦粒,使其脱皮变碎逐渐成粉状,另外一人用筛子进行过滤,把制作好的面粉与麸皮分开。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艺五种,抚万民。”黄帝即位后率先关心的就是人们的吃饭问题,他倡导广泛种植五谷,根据四季变化行农耕之事,率领臣民,刀耕火种,将原始农业发展到了高度繁荣的阶段,使得人们的食物来源越加稳定。

黄帝像
选自《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推测绘制于清康熙年后,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黄帝为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事物原会》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黄帝时期,人们虽然已经有了做饭吃饭的器具,也有了很多食物原料,学会了用火烹制熟食,但在制作食物时,还是以天然土坑、用石头搭建或者挖坑为灶来放置盛放食物原料的器皿,再进行加热。一次,黄帝到各部落巡游,看到了人们趴在地上辛苦做饭的场景,心中很是不忍,回去之后,经过一番思考,便设计出了釜和灶连在一起的灰陶灶。这种灶同时承担了炉与容器的作用,可利用蒸汽加热食物,比此前的坑灶、“石头”灶热能利用效率更高。

西周  长子鼎
主要作用是烹煮食物,鼎下有三条腿作为支架,腹下烧火,锅中也可以放油,用油烹煮食物。

周代 青铜鬲
古代的炊具及礼器,下一部分为鬲形,上部分为甑形,通过加热使下面的水沸腾,蒸汽上升从而蒸熟上方的食物。

战国 夔纹耳甑
古甑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甗作为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的无耳。这个炊具的发明本身就是饮食文化的一个创新。古人知道腌渍食物便于保存,而后发现蒸食可以将腌渍食物恢复部分的口感,还能获得新的味道。

西汉 早期素瓿
瓿,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

灶在我国有相当长的历史,关于“灶”的发明,实际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各个典籍中也都有不同的记载,如《淮南子》有“炎帝作火,而死为灶”的说法,将灶的发明归功于炎帝;《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周礼说》中均提到灶神是远古时期大名鼎鼎的火神祝融;《礼记》和一些古老的书籍中,又说灶神乃是一位地位极高的女性……至于灶究竟是谁发明的,没有明确的答案,一是年代久远,缺乏史料也无从考证,二是灶的类型其实有多种,包括坑灶、炕灶、锅灶、炉灶等。不过从灶的类型方面来看,根据史料以及出土的文物考证,灰陶灶的发明时间与黄帝生活的年代是一致的,因此,黄帝发明灶,具有可信度。

三国谯周《古史考》说:“黄帝作釜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原始社会前期,人们以打猎、捕鱼、采集野生植物果叶为食,常以肉食为主,农耕文明出现后人们开始食用谷物,但尚且没有主副食的划分。直到黄帝时期,轩辕氏发明兼有蒸锅作用的灶,教会人们蒸饭煮粥,以蔬菜为主、肉类为辅,改变了原有的混乱饮食结构,形成了主副相协调的饮食习惯。

五谷为主,辅以菜肉,或蒸或煮,再加以调味,这既是中华饮食的基本结构,也是烹饪的雏形,饮食文明就此掀开了充满希望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