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深长的貂蝉豆腐

第四节 美食美色

美人如馐,美食如嫣,实际上,从古至今,美女与美食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概念。“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貌和珍馐美馔的结合,才是“秀色可餐”的真实写照。

美人故里的西施舌

西施舌,一个听上去就十分美好的名字。

关于西施舌的记载有很多,《苕溪渔隐丛话》中说:“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舌,极甘脆。”元朝诗人吕居仁也有这样的诗句流传:“海上凡鱼不识名,百千生命一杯羹。无端更号西施舌,重与儿童起妄情。”可见,西施舌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西施舌虽然有着美人的名字,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肉质白软柔嫩,形状与舌类似,且味道极其鲜美的水产动物。从海洋生物的科属来看,西施舌跟我们平时吃的蛤蜊没有太大区别。这种食材之所以有“西施舌”的美称,是因为它的外壳更加漂亮,肉质也更加清甜鲜美。

山本春正派  踯躅花环莳绘重箱(分层食品盒)
用来盛放食物的盒子,盒子表面绘制着美丽的图案,制作精良且实用,不仅百姓家里常备,饭馆酒楼也因经常送餐入户而使用食盒。可见日本当时对饮食器具的重视。

为什么西施舌不能与普通贝类同盘,非要单独挑出来做菜呢?原来,它除了本身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将自己的爱妾西施送给越王勾践,越王又借西施的力量灭掉了吴国。原本,勾践想接西施回国,将其封为妃子。可勾践的王后嫉妒西施貌美,担心她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她命人将一块巨石捆在西施背上,然后将其沉入江底。溺亡的西施满腹冤屈无处诉说,只好化作贝壳,期待有人能听她用舌头诉说冤情。西施舌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在古籍中,关于西施舌的记载有很多。比如《本草纲目拾遗》就有“介属之美,无过西施舌”的记载,郝懿行在《记海错》中,也赞美西施舌“味美在肉……啖之柔脆,以是为珍”。可是,西施舌在清朝之前一直被看作海中珍品,寻常百姓几乎是无缘品尝的。清朝文人郑板桥,曾在《潍县竹枝词》中写道:“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可见,西施舌只有豪门贵胄人家才能食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施舌逐渐走下神坛,成为寻常人家盘中的珍馐美味。

20世纪30年代,美食作家梁实秋先生在青岛的顺兴楼第一次品尝了西施舌。虽然之前听过西施舌的名字,但服务生端上来后,梁实秋先生还是吃了一惊。

“一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这是梁实秋先生对西施舌的第一印象。然而,在入口的一瞬间,他便为眼前的珍馐折服了:“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对于西施舌,梁实秋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评论: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观的部分,专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

在江浙两地和山东地区,关于西施舌的吃法有很多。人们可以直接连壳蒸煮,佐以酱汁蘸料食用,也可以做成蛋羹、火锅等。美食家会将西施舌和鸡汤放在一起煲,这样能让西施舌的鲜美滋味更加突出。

在西施故里诸暨,有一种带馅儿的舌形点心也叫“西施舌”。这种点心的外皮是使用吊浆技法水磨糯米制成的,内馅儿有枣泥、核桃等果料,味道香甜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贵妃醉酒与贵妃鸡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从古至今,凡是与杨玉环有关的诗句物件,总会带给人无限向往与遐想。

然而,这里有一道菜看似与杨贵妃无关,但实际上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就是著名的贵妃鸡。贵妃鸡其实就是烧鸡翅的另一种叫法。如果这道菜只叫“烧鸡翅”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所以,人们就想到了用名字包装它的方法。

相传,贵妃鸡的名称正是后人根据“杨贵妃醉酒百花亭”的故事创作出来的。唐玄宗时期,杨玉环因通晓音律、极擅歌舞而被许给寿王(唐玄宗儿子)为妃。入寿王府后,杨玉环又因其才思敏慧,善于迎合而被玄宗看中,入宫做了唐玄宗的贵妃。

这日,唐玄宗约杨贵妃到百花亭饮酒赏花,杨贵妃早早而至,却苦等不来君王。过了很长时间,有人告诉她唐玄宗已经在她的情敌——梅妃——的宫里宿下了。杨贵妃本就善妒,一听玄宗去了梅妃处,心中顿时愤怒起来。她开始借酒消愁,纵情歌舞,媚态百出,在百花亭上演了一出贵妃醉酒的好戏。

烧鸡翅色泽通红,在焖烧过程中又要用到酒,恰好合上了“贵妃醉酒”的意思。况且,《青琐高议》中有这样的记载:“一日,妃浴出,对镜匀面,裙腰上微露一乳,帝曰:‘软温新剥鸡头肉。’”有此记载,美人与贵妃鸡之间的关系似乎又更近了一层。

贵妃醉酒图

对于贵妃鸡名号的解释,上面一条是比较合理的。可是对于古今商家来说,这个传说似乎欠缺了一丝韵味,于是,另一个版本的传说出炉了。

唐代茶具
唐代饮的是饼茶,饮用时需经过炙、碾、箩三道工序。因为茶饼在存放中会吸潮,烤干了才能逼出茶香,炙时就要用夹子夹住饼茶,尽量靠近炉火,时时翻转,到水汽烤干为止。烤干后,用碾将饼茶碾碎,将碎茶末用筛子过箩后才能煮用。唐代茶具主要有碗、瓯(中唐时期一种体积较小的茶盏)、执壶、杯、釜、罐、盏、盏托、茶碾等。据唐代诗人皮日休《茶具十咏》的记载,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yíng)、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这些已经不单纯是茶具了。皮日休此处已经不单指茶壶、茶杯,他所说的茶具包括了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所有环节。宋朝的《茶具图赞》列出了十二种茶具。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列出十种茶具,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茶具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也在变化,明代以后,逐渐成为现在的样子。

相传,唐玄宗和杨贵妃最爱饮酒取乐。这夜,二人都有了些醉意,尤其是杨贵妃,更是醉眼蒙眬地对唐玄宗提出了一个要求,“我要飞上天。”听到宠妃这个要求,唐玄宗立刻命令身边人去把“飞上天”拿来。

可“飞上天”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拿不出来,那可是要被杀头的!

就在大家急得团团转时,一个来自苏州的厨子灵机一动,要飞得有翅膀啊,不如给贵妃做一道鸡翅吧!于是,大家赶紧找来几只童子鸡,苏州厨子将翅膀折下浸在酒中,又取来香菇、青菜、竹笋、青椒等物,放在铁锅中一同烧制。菜肴做好后,香味顿时飘满整个厨房。

鲜香红亮的鸡翅被端到贵妃面前,贵妃看后赞不绝口,便问起了这道菜的名字。来人回答,菜名叫“会飞鸡”。带着醉意的杨贵妃并未听清菜名,她笑着说道:“贵妃鸡?真是个好名字。”就这样,“贵妃鸡”的名号一直流传到今天。

相比第一个传说,第二个显然更受商家和食客的青睐。不过,第二个传说却经不起推敲,因为唐朝并没有铁锅,而且青椒在那时候也并未传入中国。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家对贵妃鸡的喜爱。如今,人们在烹制贵妃鸡时,还会加入胡萝卜、土豆等蔬菜做点缀,让贵妃鸡真正成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王昭君的“鸭汤面条”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这是对昭君出塞最高的评价。

王昭君出生于楚地的一户普通农家,在14岁那年,机缘巧合之下被选入宫中做宫女。熬过了5年宫女生涯后,王昭君主动请命远嫁塞外。不知昭君美貌的汉元帝立即将其封为公主,许配给了匈奴单于呼韩邪。

果然“乃请掖庭令求行”的王昭君并不娇气。远嫁匈奴后,她选择入乡随俗,吃牛肉,喝羊奶,睡毡帐,跟呼韩邪单于在草原上骑马射箭,策马扬鞭。昭君出塞使汉匈两地多年交好,两地百姓和睦相处。但对于王昭君个人来说,从草木丰美的中原地区,移居到萧瑟荒凉的大漠地区,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让她有些水土不服。

昭君出塞图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会由于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特征。这就决定了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去到另一个地方,很多人都会吃不惯当地的食物,远嫁塞外的王昭君便深刻体会过这种感受。

条件不足就要创造条件,水土不服就要入乡随俗,虽然王昭君的心里一直在这样想,但长期食用那些不易消化的牛羊肉确实让她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为此,通过与匈奴厨师商量后,王昭君专门为自己创制了一道美味又可口的新菜肴——“昭君鸭”。

王昭君先是让厨师们准备一只肥鸭,处理干净后下锅熬煮,而后又让厨师将提前准备好的粉条和油面筋一同入锅,在鸭汤中熬煮。待到锅中鸭汤熬得差不多时,便可以盛盘上桌了。

经过较长时间的熬煮后,鸭汤中配料的鲜味已经完全深入鸭肉之中,酥而不烂的鸭肉保持了一定的嚼劲,又不至于太难入口,油面筋与粉条也因充分吸收鸭汤的滋味,而鲜美无比。无论从品相,还是味道上,这道菜都是颇为不错的。

除了这道菜之外,匈奴厨师还别出心裁地为王昭君创制了一道凉菜,后世将其称为“昭君皮子”。厨师们首先将面团放在清水中,分离出淀粉和面筋,而后将糊状淀粉平铺在铁盘之中,再放入开水锅中加热。受热后的淀粉会变成油黄色的薄片,这时候把铁盘从锅中取出,并将淀粉薄片铺在桌案上,切成适宜大小的条状,然后再拌入各式口味的调料即可食用了。

有了这两样可口美食,昭君的塞外生活就明显好过多了。在解决了吃的问题之后,昭君还积极参与到匈奴人的生产生活之中,进一步促进了汉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意味深长的貂蝉豆腐

昭君出塞还有些个人意愿在其中,貂蝉被献于董卓那就实属无奈了。出于报恩,又或是出于国家大义,貂蝉才甘愿成为连环计中的一颗棋子,诱使吕布杀掉了残暴祸国的董卓。民间流传甚广的一道名菜“貂蝉豆腐”,便是因这一典故而得名的。

“貂蝉豆腐”在民间又被称为“泥鳅钻豆腐”,泥鳅指代的是董卓,而豆腐则被比喻为貂蝉,在连环计中,董卓无处可藏,最终被吕布诛杀,正如这道菜中的泥鳅钻入豆腐中一样。仔细想来,这一比喻确实颇为恰当。

高莳绘螺钿重箱
食盒上面的图案为中国人的形象与文字,日本江户时代作品。用于盛放食物,一般会放饭菜或者水果,便于食物搬运,也保证了食物的卫生和保温。

这道“貂蝉豆腐”主要以泥鳅和豆腐为主要食材,由一位渔民在无意间创制而成。一日,他将已经吐完泥土的泥鳅放入锅中,想要与豆腐一起烹煮,但没想到揭开锅盖后,却发现小泥鳅都钻到了豆腐之中,只有尾巴还留在外面,“泥鳅钻豆腐”的名称正是由此而来。

在这位渔民之后,又有许多厨师对这道菜进行了改进,比如为了更好地清理泥鳅,有的厨师将其放入装有面粉的水盆中,通过不断更换清水和面粉,来让泥鳅更好地吐出腹内脏物;为了保证豆腐的口感,有的厨师则会选用出水后稍凉一些的嫩豆腐,同时在切豆腐时,还会将豆腐四周的硬皮也一并切掉。

在这道菜中,豆腐富含大量蛋白质,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营养价值丰富,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泥鳅所含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要比一般的鱼虾高,而且含胆固醇少,对于人体抗血管衰老具有极大帮助。营养价值丰富、食材价格低廉、烹制方法简单,这些优点使得这道“貂蝉豆腐”成功吸引了一众百姓的喜爱。

除了“貂蝉豆腐”外,与貂蝉有关的民间小吃还有“貂蝉汤圆”,这道菜品也与董卓有关。据说当年王允在送给董卓的汤圆中加入了生姜和辣椒,吃了这种香甜又麻辣的汤圆后,董卓整个人都大汗淋漓,肠胃头脑都颇为不适。正是在这一时刻,吕布突然赶到,将董卓击杀。

相比于“貂蝉豆腐”的说法,“貂蝉汤圆”的传说似乎有些过于离奇。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人民在开发美食和创制菜名时的想象力真的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