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城砖念伍子胥

糯米城砖念伍子胥

年糕是用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口感软糯,味道甘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在农历新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年糕的习俗。

在我国的某些地区,有一种春节吃年糕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传说,而年糕的由来,也正是与这位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有关。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因被楚平王追杀而逃到了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谋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借助吴兵杀入楚都,鞭楚平王尸,报了血海深仇,后来又联合孙武等人帮助吴王攻破强楚,打败齐鲁等国,成为一方霸主。

清代  年画《临潼斗宝子胥开智》图中讲述的是伍子胥小时候的故事。

阖闾志得意满,命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彰显自己的功德。城垣建成之日,吴王大摆筵席,宴请群臣。席间君臣纵情享乐,忘乎所以,认为如今国家强大再加上城池固若金汤,此后便可高枕无忧。看到这样的情形,伍子胥不得不为吴国的将来感到担忧,回到家后,他将自己的心腹叫来,说道:“如今,众人都被这坚固的城墙迷了眼睛,看不到忧患所在,城墙固然可以抵挡外敌,但我们也同样会受到限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攻,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若我遭遇不测,吴国受困,粮草短缺,你就可以到城墙下掘地三尺获取粮食。”

不久后,阖闾驾崩,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曾多次进谏劝夫差杀掉勾践,夫差非但不听,还听信奸臣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后来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包围了吴国都城姑苏。吴国军民被困城中,很快粮草断绝,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时候,伍子胥的心腹想起了伍子胥的话,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几位朋友到城墙处挖了起来,挖到三尺之深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地下的城砖是糯米制成的。随后,他们召集军队将这些糯米砖悉数挖出分发下去救了全城人的性命。百姓们得知后,纷纷朝着城墙跪拜,感谢伍大夫的救命之恩。

姑苏城就在如今的苏州一代,苏州的年糕形状似城砖,春节吃年糕的习俗也是从苏州传开的。

不过传说只是传说,实际上,年糕在我国约有三千年的历史,最早的记录见于周代,《国札札记》中说:“羞边之食,糗饵粉餐。”粉餐即为米粉蒸作而成,应该就是早期的年糕。南北朝也可能是更早时期的饮食专著《食次》中记录了白糖年糕的做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

在漫长的历史中,年糕的种类发展出了很多样式,也产生了南北风味的差异,逐渐有了地方特色,如北方白糕、江南水磨年糕、福建糖粿、塞北黄米糕等。吃法上,北方主要是蒸和炸,南方则更多样,炒、煮、蒸、炸均可,味道上北方以甜为主,南方甜咸皆有。

一块小小的年糕,却有如此多样的做法和文化内涵,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这方寸之间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