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中的大学问

饮食中的大学问

人只要活着,就离不开饮食,富贵人家摆满大鱼大肉,贫苦人家只有菜汤清粥。寻常百姓人家谈饮食,只求吃饱即可,美味与否不可强求;富贵人家谈饮食,就不只要吃饱,还要享受食材滋味、汲取其中营养;只有文人雅士在谈美食时,才会细说其中的文化、深究其中学问。

饮食之中有大学问,古代有许多文人雅士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清代文学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单辟一篇“饮馔”,详细阐述了自己的饮食观念,同时还对饮食中的美学思想以及养生之道进行了独到解读。

清·陈枚临摹宋人耕织图(部分)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翔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最初为南宋绘。我国以农立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天子祭拜先农、行耕耤礼的制度。每年春天,皇帝都要亲自或遣官前往先农坛祭祀先农,并举行耕耤礼。耕耤的前一日,皇帝要在紫禁城的中和殿,事先审阅祭先农的祝版,检查耕耤使用的农具。有些四体不勤的帝王还要提前进行练习,光绪皇帝就曾经先后五次在丰泽园演练过耕耤礼。所以,《耕织图》被后代皇室看重,均以皇室名义进行摹绘或修订,蔚然成风。其中耕图有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籭、簸扬、砻、入仓、祭神;织图有浴蚕、二眠、三眠、大起、捉绩、分箔、采桑、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练丝、蚕蛾、祀谢、纬、织、络丝、经、染色、攀花、剪帛、成衣。

贾里墓壁画  埃及妇女准备食物

在“饮馔”篇中,李渔将饮食分为蔬菜、谷食和肉食三个大类,并对这三类饮食进行了详细评述。

在蔬菜和肉食的选择上,李渔主张蔬菜为主,肉食为次。同时在谈到蔬菜的特色优点时,不同于其他文人雅士大谈特谈蔬菜的清、洁、松脆,李渔独辟蹊径地提出了“鲜”这个概念。他认为吃蔬菜更能亲近自然,也更有利于养生健体,对于想要修身养性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饮食口味上,李渔认为清淡饮食更有利于健康,过于浓烈的味道会让食材失去原有的真味,而清淡的滋味可以让人神清气爽、健体少病。可以说,现在的清淡饮食观念正是承继了李渔所提的清淡饮食之说。

提到了重清淡,就不能不说忌油腻的问题。李渔认为油腻会堵塞心窍,心窍都被堵住了,头脑又怎会精明呢?除了这一点理由,李渔认为乱加重油也会让食物原有的鲜味被破坏,原本微甜鲜美的食物会失去甘甜。

重清淡,忌油腻,看样子李渔似乎是一位典型的素食主义者。但从他对食鱼食蟹的论述来看,又会觉得他对肉类食物也并没有那么排斥。

在李渔看来,如果吃鱼要在“鲜”与“肥”这两大特点之中择其一的话,那“重鲜次肥”才是食鱼之道。当然,如果要特别指明某种鱼类的话,李渔的选择也会有所改变,比如在吃鲫鱼、鲤鱼时,他会选择清蒸或做汤,以尽食鱼之鲜味;而如果是吃鲢鱼、鳊鱼时,他则会选择红烧,来享用鱼之肥美。

除了在食材选择和烹调上有诸多学问,还有一些饮食学问隐藏在用餐过程之中。关于这一点,李渔提出了“饮食不能过多过快”的观点,细嚼慢咽才能真正让饮食有益于人体健康,囫囵吞枣一般的进食,只会伤害脾胃,让人消化不良。

李渔在饮食上的主张倾向于回归自然本真,以清淡、调和、食益为食之精髓,吃出食物中的美味,吃出食物中的营养,这种看似简单的饮食观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