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样繁多的餐具
餐具,亦是一种文化象征,餐具的改变和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历程。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餐具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上古时期,人类最开始的餐具就是平整的石块、锋利的石片以及小型的石子,真正的饮食器具出现是在农业经济出现后。新石器时期,中华先民学会了用泥土烧制陶器,陶罐可以说是第一种问世的饮食器具,具有炊具和食具的双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饮食器具也有了细化的分类,炊具和食具开始单独使用,出现了鼎、鬲、釜、灶等炊具以及钵、碗、盆、盘、杯等食具。
角鼎匕
制作于战国早期,传20世纪20年代山西浑源出土,出土时残长18.87厘米,曾被一代名家罗振玉收藏,现由辽宁省博物馆藏。上刻有铭文。古人用来吃饭或盛食物之用,相当于现在的勺子。
夏朝时,饮食器具开始革新,泥质的陶器逐渐由精巧的青铜器替代。夏、商、周三代,饮食器具种类丰富了很多,主要可分为三大类,炊具、食具和酒器,炊具有鼎、鬲、甑、甗、釜、鬶等;食具包括敦、豆、瓿、簠、簋、盨等;酒器有尊、爵、觚、觥、觯、斝、卣、觞、角、盉等。除此之外,还有贵族吃饭饮酒时的青铜乐器如钲、铎、铙、钟等。
相比于陶器,青铜食器的传热效果更好,使得烹饪功效和菜品质量得以提高,同时还能够显示礼仪,装饰筵席。
当然了,很多青铜餐具多为贵族和重大庆典祭祀活动时使用,日常生活中,平民大多还是用陶器。值得一说的是,刀、斗、勺、匕、箸是在春秋晚期才出现的,那一时期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铁质的釜。战国以来,铁的开采和冶炼技术逐步发展并推广,铁质工具出现越加频繁,不仅有农具,还有大批量的铁质厨具、餐具。
秦汉及三国时期,饮食器皿在种类上与上代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外观上多由厚重转向轻薄,由烦琐变得简单,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且有一些融入了胡风。到西汉时,与铁相关的行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铁质的锅釜和刀具开始广泛使用。铁质的器具比青铜导热效果更佳,且轻便易取。
三国以后,饮食器具的主要变化在于普通家庭中陶器的淘汰和瓷器铁具的盛行,官宦贵族中金银制品的普遍。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皇室贵族中除了铜制外多使用金银制的餐具,包括金勺子、金盏、银盆等,瓷器也开始崭露头角,有越窑海棠式大碗、青釉壶、黑釉凤首壶、白瓷瓯等。此外,由于饮茶之风的盛行,西晋时茶壶出现,新增的器具中茶具数量极多,有时候酒器也被用来饮茶。
唐代时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两大体系形成,宋代时,陶瓷业已相当发达,可谓是瓷器的狂欢,有印花白瓷、青釉细瓷、海棠红窑以及著名的汝窑瓷、景德镇青瓷等,寻常百姓家中开始出现民窑瓷质餐具的身影,帝王贵族及宦官豪绅则更青睐金玉、水晶、玛瑙制品。宋朝时人们还发现了很多大型铁矿,冶铁技术更为先进,由此出现了更多铁质炊具和酒器。其中,铁质炒锅使得人们在饮食上有了新的突破——掌握了“炒”的烹饪方式。
商中晚期 钩连乳丁纹羊首罍
正像王学泰先生说的,夏商两代的统治者不仅在吃上日渐讲究而且也开始注重餐具、食器。可见,古代时的人们除了满足自身的口腹之欲外,对饮食的精致化要求也推动了日常使用餐具的发展。钩连乳丁纹羊首罍高37.3厘米,口径31.3厘米。肩饰高浮雕羊首,与江西新淦所出铜罍形近;肩上夔纹之突点、扁平立鸟肩饰、及腹部钩状棱脊,与湖南华容所出尊装饰手法相近,故此罍实具商代南方作风。是商代时期用来盛酒或者盛水用的器皿。
商后期 亚丑父丙角
酒器。高22.6厘米。前流后尾有盖平底无柱“角”。全身满装密集细线浅浮雕兽面纹,器腹中间上有浮雕兽首,口下吐出长条状如兽“舌”,上饰有细钩纹排列。此舌形且见于器腹两面交接处的两端。器盖前有高浮雕叶形耳兽首,耳上满装纹饰,亦为细线浅浮雕的云雷纹,中间有近似“兽舌”装饰,中间有一环钮,便于提举。器上有兽首,鋬阴与盖腹内有铭文三字,乃亚丑族祭祀父丙者。可见古人对酒文化的重视以及饮酒风气的盛行。
西周 父辛觥
觥,全器做方形,四角稍方,流口、束颈、垂腹、圈足、弯把,把作兽首形。颈部与圈足饰顾首夔纹,以雷纹为地。在古代,青铜器作为盛东西的食器或酒器外,还是贵族进行筵飨、祭祀等礼制活动的重要礼器。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与仪式活动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分别。《战国策·中山策》中有“饮食餔馈”的说法。古人祭祀的礼制活动与日常饮食是杂糅在一起的。
东汉 铜鎏金山纹兽足樽 樽是汉代主要的盛酒器。
元明清三代,瓷质餐具的种类和样式又有了诸多丰富和创新,外表还会绘制美女、花卉、山水画。清朝前期,餐具大体沿用前代的制式,皇家贵族的餐具材料多为金、银、铜、玉、玛瑙、水晶、象牙,有金嵌珠錾花杯或盘、青青玉柄赤金叉火金勺、玉镶赤金筷、金錾花高足白玉盖碗等,后期西方餐饮传入,餐具也随之改变;平民中则一直以铁质炊具和瓷质食具为主。
餐具材质和形制的演变,既是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