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嫂传珍”的血泪史
宋朝是一个饮食大爆发的时代,由于各种外来食材的汇入,从宫廷贵族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的饮食较前代而言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品种多样,而且注重营养,合理搭配,结构更加复杂。
宋·马远 华灯侍宴图
此图有款,乃清高宗购于乾隆癸卯(1738)年。较之另幅无款《华灯侍宴图》,画面上建筑物较大,屋顶也多了一层,远山有所增添,部分山顶以汁绿加上苔点,并增加了一片松林和三座显眼的屋脊。此图反映了宋代宴饮的场面。
南宋·刘松年 撵茶图
宋人的茶艺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宋代点茶法兴盛,一方面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和文人士大夫娴雅细致的生活品位有关。此图完整细致地描绘了宋代点茶的过程。画面分为两个部分,左侧有两人,一人正在转动石磨磨茶,神态专注,动作娴熟,另一人伫立在案边,右手提汤准备点茶;右侧共三人,一僧人伏案执笔,一羽客相对而坐静静观览,另一儒士端坐其旁。整个画面布局娴雅,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有关茶文化的高洁志趣。
从主食来看,宋代平民不仅有五谷所蒸的饭和粥,还有多种多样的面食,如面条、馒头、饺子等,《水浒传》中武大郎所卖的“炊饼”其实就是馒头。其中,饭、粥、面条的样式及种类也较之前大有不同,饭有金饭、玉井饭、蓬饭等,是以稻、麦为主料,加以水果、蔬菜或肉类,口感和营养价值更佳;粥有七宝粥、糖粥、糕粥等,在五谷之外又加入了很多辅料;面条作为非常重要的主食之一,在宋代得到了充分发展,有近百种之多,制作方法各异,口味也是各具特色。
从副食来看,肉禽、水产、蔬菜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平民百姓的家中,其中水产类在其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南方及沿海地区,再加上北宋时期已经出现铁锅和植物油,人们掌握了“炒”的烹饪技术,鱼类菜肴在南方苏杭地区迅速兴起。杭州一道极负盛名的佳肴——西湖醋鱼,据记载正是在宋朝被创造出来的,其背后还有一段悲伤曲折的故事。
南宋高宗时,杭州西湖边上生活着一户姓宋的人家,家中父母早亡,只有兄弟二人。宋氏兄弟很有学问,但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走上仕途,就在湖边以打鱼为生。后来,哥哥成了家,其娘子人称宋嫂,宋嫂不仅人长得标致,还做得一手好菜,其中以鱼馔最拿手。
一天,宋嫂在集市卖鱼时,碰到了当地的恶霸赵大官人。这位赵官人不仅欺压良善,还十分好色,他见宋嫂年轻貌美,心起歹意,欲将其霸占。当他得知宋嫂已嫁为人妻后,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设计害死了宋大哥。宋嫂和小叔子悲痛欲绝,拿着一纸诉状到衙门喊冤,可那官府与这恶霸分明是一个鼻孔出气,不问事实,直接以“诬告”的罪名将小叔子打了一顿,并把他们赶了出来。
回到家后,宋嫂自知告状无门,那恶霸必定不会善罢甘休,这样下去极有可能连累了小叔子,唯有让小叔子远离这是非之地。告别之际,宋嫂特地为小叔子烹制了一道自己擅长的鱼馔,用糖和醋烧制了一盘鲩鱼,并说道:“此次离别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这道菜有酸有甜,希望你有出人头地之日,牢记今日辛酸。”小叔子听后,甚是感动,忍泪吃完,逃亡他乡。
造酒仙翁 年画
当时,宋朝正值金人来犯,多地都在招兵买马,宋弟应征入伍,后来在抗金战斗时立了大功,荣归故里。宋弟回到故乡,为兄长报了仇,但一直没有寻到嫂嫂的下落。一次,宋弟偶然间进了一家菜馆,吃到一盘鱼羹时,突然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叫来老板询问,才知此菜正是出自嫂嫂之手,自他走后,宋嫂隐姓埋名,一直在这里做厨师。叔嫂团圆后,宋嫂由于喜欢烹饪,仍继续留在酒楼没有离去。
高宗赵构到西湖游玩时,也曾尝过宋嫂所做的鱼羹,对其赞美不已,宋嫂名声大振。后来,有人吃了西湖醋鱼之后,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西湖醋鱼与宋嫂鱼羹两种名菜,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