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头的陈麻婆豆腐

上头的陈麻婆豆腐

清代,是饮食集大成的朝代。当时,各类食物食材已经相当完备,蔬菜、肉类、瓜果等与当下并没有什么差别,除了一些新传入的食物如洋葱、洋白菜、生菜、草莓等以及受到限制的食材如牛肉等,平民的餐桌上亦是应有尽有,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种食材就是豆腐,它在清代菜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拉近了宫廷饮食和民间饮食的距离。

豆腐是中国本土食物,其诞生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公元前164年,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药时,不小心将石膏点到了豆汁里,豆汁逐渐凝结成块,豆腐就这样产生了。不过,那时的豆腐制作工艺尚且粗糙,凝固性和口感差,并不受大众喜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五代。到了宋朝时,豆腐制作越发精细,口感润滑,逐渐进入烹调主流在各地普及,成为人们饭桌上的常客,后来还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至清,豆腐已经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上至皇家贵族、公卿将臣,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豆腐服务于每一阶层。

不同于宫廷贵胄的精益求精,豆腐在民间呈现出来的是民族和地域的差异性,如南方是石膏点制的嫩豆腐,北方则是盐卤点制的老豆腐;土家族吃的是柴草烟上熏烤的猪血豆腐,朝鲜族爱吃各种炖豆腐菜……

清朝同治年间,四川成都的豆腐也极富地方特色,而其中的代表莫过于“陈麻婆豆腐”。

同治元年,成都北门外府河边上来了一对夫妇,丈夫名为陈春富,其妻有人说是陈刘氏,也有人说是一叫温巧巧的美妇人。夫妻两人在河上的万福桥边开了一家小饭店,取名为“陈兴盛饭铺”,由于小本经营,他们没有雇人,一人主外打点,一人主内烹饪

当年,万福桥还是一座相当宽的木质桥,两旁是高高的栏杆,中间有一两个供抓鱼的亭子,桥面上常有挑油担肉、推车抬轿的苦力之人歇脚,他们也因此常常光临陈兴盛饭铺。这些人并不是像常人那样进店点菜,而是买点豆腐,割些肉,再舀些油,提溜到饭店,让老板娘给加工。

清代  紫檀百宝嵌封神故事图食盒
高23.2厘米,此件提食盒之盒身设计分成四层屉格,可分层置放不同的食物,但从它吹弹欲破的表面看来,作为观赏陈设用的艺术品,可能性要大于真正实用的器物。雕工十分之精细,主体的部分用镂空精雕的象牙片,嵌置于框格中,背景就像是丝毯一般的直线地子,线与线之间微细到只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其上还雕饰有人物、鸟、兽、庭院景物和船,像是十八世纪欧洲人幻想的东方乐园。盖钮,盒身框架及提手,都染有淡蓝或红色来点缀。

清代  食盒
用来盛放饭菜,方便外出携带。食盒设计精巧,食盒的层数越多可装饭菜越多,最后一层上面有盒盖,盖起后既能使食物的卫生得到保障,又可以保温,可谓是非常实用的食具。

陈氏为人真诚,善解人意,知道脚夫们赚钱不易,也就变着法地给他们做,时间一长,陈氏对豆腐烹饪就有了独特的技巧和心得。一次,她想到脚夫们口重,又需要出大力气,于是就故意将调料放多了一些,为了更入味,她将猪肉切成薄片,豆腐切成小块,加上辣椒粉、花椒粉、麻辣油,烧成了一道又麻又辣的菜,结果脚夫们一吃,大呼过瘾,让陈氏以后就这么做。

后来,陈春福不幸去世,小店就由陈氏独自经营。随着陈氏烧菜的好手艺不胫而走,饭店的生意也越发红火了起来,来吃饭的客人各色各样,其中不乏文人骚客,有诗写道:“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至于为什么叫陈麻婆,有两种说法。一是,有一次,陈氏接待了几位客人,当她将做好的豆腐端上来时,这几人见她面部有几颗麻痕,便调侃道莫非是陈麻婆豆腐?后来这说法广为流传。二是,《川菜江湖百年传奇》一书的作者曾说,陈刘氏脸上没有麻子,陈春福倒有绰号陈麻子,因为丈夫的关系,所以叫陈麻婆。

再之后,陈刘氏请了一位厨师,这位厨师将陈麻婆豆腐稍微做了调整,将猪肉改成了牛肉臊子,还加入了豆瓣酱,提出了8字诀:麻、辣、鲜、香、酥、嫩、烫、浑,这便是如今“麻婆豆腐”做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