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不散的筵席
筵席与日常饮食相比更具特殊性,是一种有目的的聚餐方式,要具备一定规格数量的成套菜单,设定明确的主题,遵循严格的礼仪程序。中国筵席是从古时聚餐和祭祀活动中演变而来的,到形成系统而多彩的形式和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原始部落在进行巫术活动时,集体进餐的方式就已经产生。随着祭祀从巫术中脱离自成一体,饮食在祭祀中越来越重要,筵席随之产生。据史料记载,筵席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古人进行祭拜活动时会围坐在一起,由部落首领给他们分发食物,待祭祀典礼完成后,大家共同就餐。筵和席就是当时人们的坐具,筵粗且长,直接铺在地上,席短而细,置于筵上,这种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形式便是筵席的萌芽。
清·罗聘 筱园饮酒图轴
80厘米×54.6厘米。描绘扬州私人园林的风景画:偌大的宅院被松柏杂树所包围,房屋排列有致,几人正在屋内饮酒清谈。大概是秋冬时节,叶木已然飘零,庭院显得寂静而空旷。筱园建于康熙末年,位于二十四桥畔,滨湖而筑,凿池引水,修亭筑榭。春有芍药夏有荷,秋有桂花冬有梅,栽松种竹,可谓四时之景俱佳。图中几位文人在此环境中饮酒、畅谈,表现了古人对饮食环境的要求。
清·任伯年 投壶图
“投壶”是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矢投准,负者须饮酒的一种竞技游戏。把饮酒作为一种赏罚筹码运用在古代人的生活中,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明·尤求 饮中八仙图卷
藏于中国厦门市博物馆。图中的“八仙”指的是大唐的八个艺术家与名士,分别是:诗人李白、贺知章、草书家张旭、汝阳王李琎、李适之、高士崔宗之、苏晋和雄辩家焦遂。可以看到他们每人桌上的精美的食器和精致的食材,推杯换盏中,此八仙大快朵颐,享受美酒佳肴。
夏、商、周三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筵席获得了很大发展,初步成型。这一时期,仍是沿用原始社会的习俗,大多是在祭祀的基础上设置筵席,祭祀种类众多,除祭拜天地和鬼神外,还有衣祭、翌祭、大射礼、婚礼、侑祭、乡饮礼酒、公食大夫礼等活动。不过,这时的筵席类型虽多,但在格式上并没有太多讲究,只是规定了祭祀的贡品等级,如太牢、少牢。
周代以后,尤其春秋战国时代,是筵席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筵席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规模较大,形式也更加多样,并产生了等级,成为贵族宴饮的一种形式。筵席等级不同,其上陈列的菜品、餐具、乐器的数量和种类以及筵席礼仪也都不尽相同。
秦汉两代,伴随着食物原料的丰富、膳食设备的完善和烹饪技术的提高,筵席在前代旧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众多花样。尤其在皇室中,筵席数量和种类大幅度增加,如皇帝登基宴、后妃册立宴、上皇千秋宴、诸侯封赏宴、会盟宴、游猎宴等,著名的鸿门宴即可看作会盟宴的一种,在坐席、摆设、礼仪等方面都十分讲究。西汉开始,筵席菜品制作越发精美,数量也大大增加。
隋唐两宋,是筵席发展较为辉煌的阶段,也是筵席面向社会、民间的重要时期。唐代,国力强盛,物资丰富,烹饪技巧精湛,在此基础上,筵席得到充分发展,各种名宴层出不穷,如国宴、龙凤宴、烧尾宴、曲江宴等,其中的国宴,排场极大,十分豪华。宋代,宫廷宴会更为豪奢,餐饮业发展迅速,各地均效仿京师,宫廷民间都十分注重饮食生活,筵席进一步发展,格局不一,繁简皆有,如皇寿宴、春秋宴、饮福宴、琼林宴、耆宿宴等。
元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各民族融合,筵席日趋成熟。清代,是筵席发展的巅峰时期,品类和礼仪繁多,改年号时有定鼎宴,皇帝大婚有婚礼宴,过生日有万寿宴,太后生日有圣寿宴,还有元日宴、冬至宴、凯旋宴、千叟宴、乡试宴等,其中排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是满汉全席。据记载,其菜品在清中期时有110道,到了末期,已经多达200道。
中国筵席文化是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为绚丽的篇章。
宋·郝澄 醉酒图
21.9厘米×23.3厘米。图中有两位男子,一个男子背着另一个醉的不省人事的男子,前面还放着一个空酒瓶,酒醉尽兴而归,体现了饮酒之风在古代百姓中的盛行和人们对饮酒的痴迷。
宋人摹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卷描绘了后唐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共有五个场景,分别为:宴罢聆听、击鼓伴舞、画屏小憩、玉人清吹、夜阑余兴。表现了当时筵席的隆重和丰盛的内容。